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顶极群落

指植被的演替达到与所在地区环境相适应,具有相对稳定和不变特征的最终阶段时的群落。又称演替顶极。顶极群落最早由美国克列门茨(E.E.Clements)于1916年提出,认为一个气候地区只有一个潜在的演替顶极,只要气候保持不变,它就会一直存在,而且这个气候区所在生境的植被,只要有充分的演替过程,都会发展到这一气候顶极。此被称为单元演替顶极学说。后来英国坦斯莱(A.G.Tansley

指植被的演替达到与所在地区环境相适应,具有相对稳定和不变特征的最终阶段时的群落。又称演替顶极。顶极群落最早由美国克列门茨(E.E.Clements)于1916年提出,认为一个气候地区只有一个潜在的演替顶极,只要气候保持不变,它就会一直存在,而且这个气候区所在生境的植被,只要有充分的演替过程,都会发展到这一气候顶极。此被称为单元演替顶极学说。后来英国坦斯莱(A.G.Tansley,1929)等提出多元演替顶极学说。他们认为,一个气候地理区内除气候演替顶极外,还可以有其他顶极,如因为土壤、地形条件等限制,植被不能发展到气候顶极群落,而稳定地停留在另一个群落类型,这也应是顶极群落,可称为土壤顶极群落、地形顶极群落等。克列门茨后来把一个气候区内特殊土壤条件、地形条件形成的非气候顶极的稳定群落称为亚顶极,并进一步发展提出预顶极、超顶极和干扰顶极群落的观点。预顶极群落,即一个气候区内因局部条件而出现邻近气候区的顶极群落类型,由此预示将出现邻近气候区的顶极群落,如草原带局部出现荒漠群落。超顶极群落,即条件差的向条件好的方向发展的植物群落,如草原带局部出现落叶阔叶林。干扰顶极群落(或偏途顶极群落),即在人为干扰下维持的稳定植物群落,如在常绿阔叶林为顶极的亚热带气候条件下,因人为频繁破坏或人工维持而形成的马尾松林。在中国,热带的顶极群落为热带常绿季雨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暖温带的落叶阔叶林,温带的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寒温带的落叶针叶林(落叶松林)。

掌握了演替顶极理论,有助于分析认识哪些林分是气候顶极群落,哪些是土壤或地形顶极(或亚顶极),哪些是人为干扰下或可以以某些人工措施维持的干扰顶极,从而可因地制宜地在营林工作中发展一些适宜树种以形成稳定的林分。

森林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