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林业气象灾害

由日灼、寒冷、冰冻、风雪、旱涝、雷击、冰雹、雨凇和雾凇等特殊气象条件对林业生产和林木生长造成的危害。森林所受到的这些灾害有时是互相关联的,有时与非气象灾害如病害、虫害相关联。例如:在比较干旱的地区,风害可与旱害交替出现,而在潮湿地区尤其在台风活动地区,风害与暴雨侵害常常同时发生;日灼发生后往往能继发病害。

由日灼、寒冷、冰冻、风雪、旱涝、雷击、冰雹、雨凇和雾凇等特殊气象条件对林业生产和林木生长造成的危害。森林所受到的这些灾害有时是互相关联的,有时与非气象灾害如病害、虫害相关联。例如:在比较干旱的地区,风害可与旱害交替出现,而在潮湿地区尤其在台风活动地区,风害与暴雨侵害常常同时发生;日灼发生后往往能继发病害。根据日本统计,1932~1944年全国受气象灾害的森林面积占受各种灾害森林总面积的67%,1954~1958年占12.5%。气象灾害对林业生产的危害经常超过病虫害危害。

日灼

由于日光突然的强烈照射或消失,使树干或其他部位的表面温度发生剧烈的波动,造成树干的形成层和表皮组织斑片状局部死亡。日灼多发生在树皮比较薄或比较光滑的树种的成年树木上,如成熟的冷杉、枫树、梣树、梧桐等。这种灾害主要发生在冬季植物休眠期。这时气温虽然很低,但在树木向阳面的树皮上,由于强烈日光的直接照射可使温度升得很高,而在傍晚时温度又迅速下降,以致造成形成层和树皮组织的严重损伤和死亡。日灼发生后,病菌很容易侵入受伤部位,从而使材质下降。日灼也可发生在生长季节中的叶片和果实上。在一段时期的阴雨后,突然出现强烈的日晒,常常会使水果的表面和叶尖、叶边部分受到日灼危害。用石灰水把树干涂成白色,增加树皮对光的反射,可有效地防止树干的日灼。

根颈灼伤

当地面温度很高时,幼苗的根颈部位会受到高温的灼伤。这通常发生在夏季太阳辐射非常强烈的中午,这时在干燥的深色土壤表面温度可达50℃以上,在沙土地上可达60℃以上,于是幼苗与土壤表面接触的根颈部位的输导组织和形成层被高温杀死,形成一个宽几毫米的无色环带。松、柏科的幼苗在地面温度达45℃时便会开始受害,但有一些树种可耐受70℃的高温。根颈灼伤多半发生在苗床,故在其南面栽植一些抵抗力强的林带或灌木带,能预防根颈灼伤的危害。

寒害

又叫冷害,是低温害的一种,指气温在0℃以上,还没有发生冰冻,而某些森林植物已无法忍受而遭到伤害。不少热带树种,例如轻木和橡胶树等,当气温在0~5℃时就会受到伤害,甚至死亡。

冻害

当温度降至0℃以下,正在生长的植物由于体细胞间隙或原生质内形成冰晶而使植物组织死亡。不同树种对低温的抵抗力有很大的差别,有些树种如柠檬等,在摄氏零下几度就发生冻害,而有些树种如新疆冷杉等,当温度下降到-55℃组织已经冻固时还能忍受。还有一些特殊耐寒的树种,在缓慢地降温时,能经受将近-200℃的低温。同一植物处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其抗寒能力也不同。休眠阶段的抗寒性最强,营养生长阶段抗寒性较弱,生殖生长阶段的抗寒性最弱。树木在受到冻害时,内层活的木质细胞可被冻死而形成层的细胞仍能活着,这些冻死的木质细胞呈环状,称为冻伤年轮。树木受冻害的程度不只决定于低温的绝对值,还决定于温度下降的速度。在秋季,植物还未经过充分的耐寒锻炼时,或在春季,由于升温而植物的抗寒能力开始减弱时,大幅度迅速的降温便会造成严重的冻害。例如1985年5月底在中国黑龙江省出现一次严重降温,气温下降到-3~-8℃,致使各林业局苗圃中的红松、落叶松和水曲柳的幼苗冻死50%以上。

冻裂

下午太阳直接照到树干使树干达很高的温度而入夜后气温又迅速下降,由于外层树皮和木材收缩快,内层收缩慢,形成很大的张力,使树干纵向开裂或使树皮与木质部脱离。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日夜温差大的西南坡。林缘的树木、孤立木和疏林易受害。在中国东北,山杨、核桃楸、柞树、椴树等较易受害。冻裂不会造成树木死亡,但能使病菌侵入树木,生长缓慢,材质下降。

冻拔

在寒温带,在土壤含水量过大、土壤质地较细的立地上,当地温缓慢地降到冰点以下时,最表面的一薄层土壤冻结,而从下层不断输送上来的毛管水在这结冰土层的底部形成许多垂直的结晶。这些结晶逐渐积累起来,形成一个冻块,把上层的土壤冻结层连同冻在一起的苗木被逐渐抬高,有时根颈部分可抬高几十厘米。当解冻时,土壤颗粒纷纷落下,把苗木留在地表而歪倒,就象被拔出来一样。冻拔主要是对幼苗和小苗的危害大,对大苗的危害较轻。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栽植措施的改变,冻拔灾害可以得到预防。

风害

过强的风速会给林木带来危害,强风能降低植物生长量,造成树木的风倒和风折。大风造成的树干折断,大部分发生在树高的2/10至3/10处。森林对大风有一定的耐受力,但当风速达到20米/秒,耐受力小的森林可发生风害;风速达到30米/秒,即使耐受力很强的森林也会发生风害。森林的风害多发生在山地,尤其是山地的迎风面。在土壤比较浅薄、过于潮湿的地段,由于树木多为浅根生长,也容易发生风害。不同树种、树龄、结构的森林,其耐风力也不同。深根性树种比浅根性树种耐风力强;阔叶树种比针叶树种耐风力较强。林分疏密的不均匀、林缘的开口部分和林中空地往往能助长风害。天然林通常比人工林耐风力强。森林的风害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人为措施而减轻。通过间伐使林分结构均匀,在林缘地带栽植防风力强的阔叶树种,及早砍伐病虫害树木,营造防护林带等都是可行的措施。

旱害

当植物的蒸腾超过了根系吸收的水分,使植物体内水分不平衡而造成凋萎或死亡。旱害可以在两种情况下发生:①在生长季节中,由于土壤含水量低,植物吸取的水分供应不上蒸腾消耗;②在冬末或春季,气温迅速升高,造成蒸腾量变大,而此时土壤温度却仍然很低,根系因为低温,即使土壤含水量充足也不能吸收水分,以致出现生理干旱。一般的旱害,主要原因是土壤供水量不足,但往往因为强烈的日照、高温、大风和低湿而使旱害加剧。林木在受到严重旱害时,除了影响当年的生长外,还会影响到第二年的高生长,甚至造成数年内年轮变窄。所以从树木年轮的变化大致可以判断过去的干旱周期。不同树种的耐旱性差别很大。树木在生长旺盛的春季至夏季耐旱力最弱,秋季稍强,在冬季休眠期耐旱力最强。通常防止旱害的方法是中耕除草,在有条件的地方可进行灌溉。

雪害

雪对于林木有多方面的好处,但是大雪也能造成雪折和雪倒的危害,即大雪把树枝压断或把整棵树压倒,尤其在大雪以后又出现大风或者冷雨时更容易发生。在森林中由于某些纤弱的树木被大雪折断造成一些林中空隙继而引起其他个体生长不对称而趋向弯曲,最后就会使更多的个体受到雪折或雪倒的危害。通常常绿树种,枝条脆弱、根系较浅的树,种容易受到雪害。

暴雨侵害

主要是对幼苗的侵害。常见的是暴雨造成水土流失,把幼苗冲走;或雨滴使土粒溅起来把苗木包住,妨碍苗木的蒸腾并使病菌侵入。山洪暴发还会对大树造成严重危害。

雷击

全世界每年约有800多万次雷电落到地面,其中有不少是对森林的雷击。有些雷击可引起森林火灾。在美国阿肯色州南部松树林损失的总材积中有70%是由雷击直接或间接造成的。中国的四川高山地带、大兴安岭林区等地也经常发生雷击和雷击火。其中内蒙鄂伦春,1956~1962年,由雷击火引起的森林火灾就占同期森林火灾受害面积的70%。受雷击以后,有的树木彻底死亡,有的大大降低生长能力,并容易遭受病虫害。含水量较高的树种,易受雷击;含油量较高的树种,则较少受雷击。处于裸露位置、树顶尖削、高大粗壮、树皮粗糙的树木易遭雷击;树皮薄、生长不健壮或幼年的树木不易受雷击。

雹害

冰雹是一种固体形式的降水,它能砸坏林木的嫩芽、叶子和枝条,造成一时性的损害。冰雹对苗木的危害较为严重。冰雹较多发生在春末夏初,山区发生较多。中国的山西、甘肃、陕西及云贵高原等地为冰雹多发区。

雨凇、雾凇

过冷却雨滴落在0℃以下的物体上便冻结为冰晶,称为雨凇。如果是接近0℃的雾滴或过冷却雾滴,则形成雾凇。雨凇和雾凇多发生在气温为0~5℃的冬初或冬末季节。由于雨凇或雾凇在树枝上的冻结,大大增加树冠的重量易把树枝压断。如遇大风,破坏力更大。针叶树由于树冠密,冰晶附着量多,受害程度通常较阔叶树大。1956年日本曾发生一次大雨凇,长野县大部分落叶松人工林被破坏;山梨县落叶松人工林树枝上附着的冰晶竟占降雨量的35%,每株树平均附着110~120公斤的冰晶。中国河南鸡公山1959年2月出现一次大的雨凇,林木折干率高达43%,枝条折断率达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