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种植点配置

一定密度的植株在造林地上排列的方式。排列方式的不同,决定着林分立木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立木之间排列方式的不同,改变着植株间的光照时间和方向,同样也改变植株的矿物质及水分的供应,因此有生物学和经济上的双重意义。但是许多研究材料表明,植株的配置形式对产量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只有当一般条件有利的时候,均匀的空间排列比成丛排列有较高的产量。

一定密度的植株在造林地上排列的方式。排列方式的不同,决定着林分立木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立木之间排列方式的不同,改变着植株间的光照时间和方向,同样也改变植株的矿物质及水分的供应,因此有生物学和经济上的双重意义。但是许多研究材料表明,植株的配置形式对产量没有决定性的影响,只有当一般条件有利的时候,均匀的空间排列比成丛排列有较高的产量。

配置形式

造林地上种植点的配置通常采用的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和植生组四种形式。①正方形配置:株行距相等。苗木之间距离均匀,利于树冠均匀生长发育,是营造用材林和经济林较常用的配置形式。②长方形配置:行距大于株距。虽然苗木间均匀程度和日后树冠生长的均匀程度比正方形配置较差。但是,这种配置形式有利于行间进行抚育和间作。对机械造林尤为适用。③三角形配置:相邻的种植点彼此错开,呈三角形。营造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往往采用三角形配置,有利于树冠的均匀生长及起防护作用。正三角形配置时,苗木与苗木之间的距离最均匀,而且单位面积上株数可以增加15%。这种配置较适用于平地和不进行间伐的经济林。在山地营造用材林,由于这种配置定点比较困难,且一经间伐,其优越性就不复存在,故较少应用。④植生组配置:其特点是在块状地内苗木较密,一般是3~5株集聚一起,形成一个生物群,而群与群之间的距离往往较大。在造林初期,群内幼树很快郁闭,对不良环境因子(干旱、日灼、杂草等)有较大抵抗能力,因此能提高造林成活率,促进群内幼树的生长。然而这种配置由于群内幼树较多,随着年龄增长,群内幼树间的矛盾逐渐突出,株间竞争加剧,分化明显,应及时通过人为措施去弱留强,选择定株。植生组配置比较适用于立地条件较差的造林地以及迹地更新和林分改造。

种植点计算方法

在造林工作中,为了有计划地使用苗木,必须对造林地的单位面积种植点进行计算。单位面积种植点的数量可以根据株行距大小和配置形式用下列公式计算。正方形配置:

N=A/a2

长方形配置:

N=A/ab

正三角形配置:

种植点配置

式中 N为株数;A为面积(公顷);a为株距(米);b办为行距(米)。造林面积是指垂直投影所占有的面积,不是指地形倾斜所造成的斜面积。因此,一般规定的株行距也是指水平距离。在坡地造林定点时,应按地面坡度加以调整。

种植点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