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自然保护区

的“基因库”;维持生物圈的生态平衡,保护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人类生活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卫生和旅游事业的发展。设立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历史沿革中国古代的苑囿、庙宇、神山、宗祠陵地都具有保护区的性质。苑囿如周代的“灵台”、秦代的“上林苑”、汉代的“甘泉园”、宋代的“寿山艮嶽”、清代的“围场”。

对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保护功能和信息功能的空间。一般指为保护生物圈内的生态系统、物种、自然遗产、景观、水源,并可在其内进行科研、监测、游憩、教育、训练等而设置的地区。它的作用是:能够完整地保存自然环境的本来面目,为人类观察研究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以及为环境监测评价提供客观依据;保护、恢复、发展、引种、繁殖生物资源,保存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尤其是保护濒于灭绝的生物种,既是物种的天然“资源库”,又是天然的“基因库”;维持生物圈的生态平衡,保护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改善人类生活环境,促进农业生产、科学研究、文化教育、卫生和旅游事业的发展。设立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历史沿革

中国古代的苑囿、庙宇、神山、宗祠陵地都具有保护区的性质。苑囿如周代的“灵台”、秦代的“上林苑”、汉代的“甘泉园”、宋代的“寿山艮嶽”、清代的“围场”。秦代“上林苑”后经汉代扩建,方圆三百里,动物有鱼类、鸟类、兽类等,植物有奇树名果3000种。清代的御苑南海子,保护了濒危动物麋鹿(四不象),使它得以生存下来。庙宇胜地如五岳、四大佛地等。神山如傣族的龙山。宗祠陵地如黄帝陵。这类地区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从而起到保护环境和生物资源的作用。它们可以说是中国早期的“自然保护区”。其他古老国家亦有性质类似的保护区,如两千多年前亚述帝国王公贵族为了狩猎、训练骑马、格斗等而设置的保护区,印度为保护森林而建立的保护区等。

然而,近代的自然保护区却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19世纪初,德国博物学家洪堡(A.Humboldt)首倡建立天然纪念物以保护自然生态。1864年马歇(G.P.Marsh)的《人类与自然或人类活动改变的自然地理学》记述了自古代到当时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该书对当时社会影响较大,导致美国“保护运动”的兴起。1872年,美国为拯救其自然遗产,建立了世界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1879年,澳大利亚建立了世界第二个国家公园——皇家国家公园。国家公园的兴起,为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开辟了新途径。据1984年材料,全世界124个国家建立了3000个保护区,总面积4亿多公顷,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7%。中国近代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1956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提出“请政府在全国各省(区)划定天然森林禁伐区,保存自然植被,以供科学研究的需要”的提案;1958年开始建立了自然保护区;1980年和1981年召开了两次全国自然保护区区划工作会议;1985年,国务院公布了《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到1986年11月,全国共建有自然保护区333个,总面积193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01%。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个(见表);吉林长白山、四川卧龙、广东鼎湖山和贵州梵净山等自然保护区加入了国际“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网。

类型

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委员会于1978年提出并经过修订的10种保护区的经营类型是:①科学研究保护区(绝对自然保护区);②国家公园(省级公园);③自然纪念物保护区;④受控自然保护区;⑤需保护的陆地和水域景观;⑥资源保护区;⑦自然生物区(人类学保护区);⑧多种用途的经营区;⑨生物圈保护区;⑩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国际保护组织提出的10种保护区类型并不意味各国都有,而是作为各国确定保护区类型和统一保护区经营规范的依据。

中国自然保护区根据保护对象可分为四类:①以保护生态系统为主的保护区,如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等;②以保护物种及其栖息繁殖生境为主的保护区,包括保护遗传资源的如野核桃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的如佛坪自然保护区,保护特有、孑遗、珍稀物种的如金佛山自然保护区;③以保护山地和河源水源为主的保护区,如属黄河支流泾河、清水河、葫芦河发源地的六盘山自然保护区,为漓江、浔江发源地的猫儿山自然保护区等;④以保护自然景观、自然纪念物和历史遗产等为主的保护区,如保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自然景观的缙云山自然保护区,保护火山遗迹等自然纪念物的五大莲池自然保护区等。

区划

自然保护区实质上是生物圈内具有明显价值的自然或近自然地区。为了建立自然保护区,国际保护组织把生物圈区分为陆地生物群落、海岸生物群落(从潮汐影响的内陆界限到大陆架200米深的海洋界)和海洋生物群落。陆地生物群落根据生物地理省的分类法建立了8个生物地理界、227个生物地理省、14个生物群落型(界—省—生物群落型)的区划系统;根据地带生物群落的分类法建立了9个地带生物群落和3个泛域生物群落的区划系统。海岸生物群落根据洋流和大气流盛行方向建立了13个界和39个省的区划系统。海洋生物群落根据表面洋流方向建立了7个界的区划系统。

发展前景

1982年召开的第三届世界国家公园大会通过的“巴厘行动计划”是今后十年保护区发展的纲领。巴厘行动计划包括:建立完整的陆地保护区网;把海洋、海岸、淡水保护区纳入世界保护区网;改良现有保护区的生态结构和经营质量;建立满足保护和发展要求的保护区经营类型系统;保护区建设如何与永续发展结合起来;提高保护区的技术管理水平;扶持保护区需要的经济手段;加强监测,提高保护区的作用和管理水平;促进国际间的合作和建立全球性的行动计划等十个方面。中国规划,到20世纪末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将增加到500多个,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类型多样的自然保护区网。

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