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有效性问题,本世纪20~50年代研究者多认为,土壤水分在凋萎湿度以上和田间持水量以下的范围内,有效性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在凋萎湿度以上时,植物吸收水分的功能不受土壤湿度大小的影响。这个概念一直被广泛应用,并用于灌溉的实际工作中。后来,一些研究者提出证据,说明有效性是随土壤含水量减少而减小的。
土壤水分能被植物所吸收利用的程度,也称土壤水分有效度。
植物从一定体积的土壤中能吸收利用的水量,决定于土壤质地、导水性、土壤中实际含水量、根系的密度和吸水能力以及气象条件。根系密度最大的土层中,植物吸水最快。在不同深度的土层中,一般上层土中根系最密,吸收利用的土壤水分多,而且均匀;下层土中根稀,吸收较少。当上层土壤水分多时,植物从下层土中吸水较少。下层土水分也因上层水被根系吸收,形成土壤水势梯度,而向正在变干的土壤上层输送。植物吸收土壤水分的多少还与当时大气对植株蒸腾能力的影响有关。晴朗、风大、干燥的天气,蒸腾量也大。蒸腾加上农田土壤水的蒸发,总称蒸散量。实际蒸散量(ETa)也决定于土壤中水分的多少。土壤水分充分供应时,在当地气象条件下,某作物地的最大可能蒸散量,称为作物可能蒸散量(ETm)。一般实际蒸散量ETa只占ETm的60%~80%,具体量值依土壤湿度的大小而变动。
关于土壤水分的有效性问题,本世纪20~50年代研究者多认为,土壤水分在凋萎湿度以上和田间持水量以下的范围内,有效性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在凋萎湿度以上时,植物吸收水分的功能不受土壤湿度大小的影响。这个概念一直被广泛应用,并用于灌溉的实际工作中。后来,一些研究者提出证据,说明有效性是随土壤含水量减少而减小的。另一些研究者认为,土壤水分有效性可分为“能充分吸收”和“吸收渐减”两段,即当土壤含水量在某一数值(这个值称临界点)以上时,作物按可能蒸散量ET m吸收水分,到土壤水分低于临界值以后,吸收量逐渐减小。图1表示出三种模式。其纵坐标表示植物活动的相对强度(蒸散量、相对蒸散量ETa/ETm或生长速度);横坐标表示有效水分的消耗程度,从田间持水量开始消耗量为零,到凋萎湿度时有效水分已全部消耗完,为100%。(A)线表示从田间持水量到凋萎湿度之间都同等有效,单位时间蒸腾(或蒸散)量始终保持最大值。曲线(B),表示从田间持水量到临界土壤含水量b之间都同等有效;含水量在b点之下,有效性逐渐减小。(C)线表示,有效性随土壤含水量呈直线减小。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灌溉方面,采用曲线(B)模式,并综合许多研究成果,列出不同作物相当于临界点b的临界土壤水分系数P(见附表13),和农田土壤水分预报。
图1 土壤水分有效性三种模式
上述模式是土壤水分有效性的示意图,实际上,在不同作物、土壤和气象条件下,土壤水分有效性可以有显著的差异,上述三种模式的情形都可能近似地出现。图2a是O.T.德米德和R.H.肖1962年的玉米试验结果,纵坐标为 ETa/ETm比,横坐标为土壤有效水分(毫米),图中曲线表示可能蒸腾量(E t)的几种不同情形。可以看出,E t小时,ETa/ETm的比值大,土壤有效水分在较大范围内几乎不变;当Et大时,比值减小得很快。图2b是R.O.斯莱蒂斯对三种作物的试验结果。高粱保持高值ETa/ETm的土壤有效水分范围较大,而棉花、花生的ETa/ETm比值随土壤水分的消耗而减低较快。(程纯枢)
图2 在不同作物和不同气象条件下土壤水分有效性差异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