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肢体或器官作向前、向后运动的,分别为前伸肌、前动肌、牵引肌及后曳肌、退缩肌、牵缩肌;作拉向或拉离某一部分运动的肌肉,分别为屈肌和伸肌;作上举、下降的、分别为提肌和降肌;作扭转动作的肌肉为旋肌;起扩张作用的肌肉为扩肌,起压缩作用的肌肉为压缩肌等。昆虫的肌肉系统可分为头部、胸部及腹部三个主要部分
昆虫的肌肉按其地位和作用可分为骨骼肌(或称体壁肌,包括附肢肌等)和内脏肌两大类。骨骼肌由细长的平行肌纤维组成,着生在体壁下或体壁的表皮内突上,司体节、附肢和翅等器官的运动,也有司内脏活动的。内脏肌是包在内脏外的肌肉,为整齐的纵肌和环肌,也有成为羽状或不规则的网状肉层,专司内脏的伸缩与蠕动。骨骼肌的一端常固着在体壁上,称为起源点,附着在可动部位的另一端称为着生点,可按其起源、着生位置或作用命名。使肢体或器官作向前、向后运动的,分别为前伸肌、前动肌、牵引肌及后曳肌、退缩肌、牵缩肌;作拉向或拉离某一部分运动的肌肉,分别为屈肌和伸肌;作上举、下降的、分别为提肌和降肌;作扭转动作的肌肉为旋肌;起扩张作用的肌肉为扩肌,起压缩作用的肌肉为压缩肌等。
昆虫的肌肉系统可分为头部、胸部及腹部三个主要部分,有时还分出颈部肌肉(一般包括在头部系统中)。
图1 东亚飞蝗头部前部里面观
图2 东亚飞蝗头部右半部里面观
图3 东亚飞蝗下颚的肌肉
包括两类,一类是运动触角和口器的,一类是和前肠联系的。有翅昆虫及缨尾目昆虫触角的提肌和降肌,都起源于幕骨前臂或背臂,分别着生在柄节基部背缘及触角窝膜质区的腱上(图1)。鞭节伸肌及屈肌源于柄节内,着生在梗节基部。口器中的上唇具有两对起源于额的退缩肌,分别着生于唇基与上唇间的内脊及上唇根,还有一对起源于前壁着生在后壁的压肌。唇基(图2)具有两对起源于前壁着生在口腔的扩肌,唯蝗虫为两对很细的扇形短肌。在一些刺吸式口器昆虫中,这对肌肉十分发达,形成食窦唧筒的强大背扩肌。上颚具有一对强大的收肌及一对扇形的扩肌。前者起源于头壳背部和侧部,着生在上颚基部内缘巨大的腱上,后者起源于颊及后颊,着生在近关节突的展肌腱上。下颚(图3)轴节前动肌起源于颊和后颊,着生在轴节基部的腱上。轴节和茎节的收肌均起源于幕骨前臂,分别着生在轴节和茎节的内脊上;内颚叶屈肌起源于颊及茎节,着生在内颚叶的基部;外颚叶屈肌起源于茎节,着生在外颚叶的基部;下颚须提肌和降肌均起源于茎节,分别着生在下颚须基节基部的外缘及里缘,各须节内尚有下颚须肌。下唇(图2)前、后退缩肌均起源于幕骨桥的腹面,分别着生在后颏及前颏上;侧唇舌屈肌起源于前颏基部,着生在侧唇舌后壁上;下唇须提肌、降肌以及各须节内的肌肉与下颚须类似。此外,尚有两对起源于下唇着生在舌上的唾窦肌,一对在唾窦龙骨两侧,一对在唾窦两侧(图4)。舌退缩肌起源于幕骨桥腹面,着生在舌悬骨两侧;唾管扩肌起源于舌悬骨,着生在唾管壁两侧;口角退缩肌起源于额壁亚角脊上,着生在口侧角内舌悬骨的前支上。和前肠联系的肌肉,包括起源于头壁、幕骨,着生在前肠外壁的肌肉(图2)。这些肌肉具有维持前肠在头壳里的地位及扩张前肠的作用。第一、二咽喉背扩肌均源于额及其上的亚角脊上,第三咽喉背扩肌则起源于颅顶,这三对肌肉均分别着生在咽喉壁上。在刺吸式口器昆虫中,常形成咽喉唧筒扩肌。
图4 东亚飞蝗舌下部及其肌肉
图5 东亚飞蝗翅胸的肌肉
图6 间接翅肌(示蜜蜂翅的运动)
见颈膜。
主要包括背纵肌、背腹肌、侧肌、腹纵肌及足肌五大类《背纵肌(图5)是纵贯于背面的肌肉,着生于节间褶或翅胸的悬骨上,成为翅的主要降肌。中胸、后胸的背纵肌分别位于第一、二及第二、三悬骨间。在无翅及飞翔力弱的昆虫中,这些肌肉不发达或退化。前胸背纵肌起源于第一悬骨,着生于次后头,是一对活动头部的重要纵肌。背腹肌是连接于背面与腹面间的肌肉,在翅胸中为翅的主要提肌,在背面着生于盾片的两侧,腹面着生于基腹片上。侧肌包括起源于足基节前、后的腹板或侧腹片以及足的基节腱或基内脊,着生于前上侧片的前、后翅第一、二前旋——伸肌;起源于足基节基内脊,背面着生于后上侧片的前后翅降伸肌;以及源于侧内脊,着生于翅基部靠近第三腋片的膜上,能使翅折叠的翅屈肌。三组肌肉为运动翅的主要肌肉,背纵肌收缩使背板向背面弧拱,致使翅向下;背腹肌收缩引起胸腔扁收,致使翅向上。两组肌内轮流收缩,翅作上、下拍动,它们是间接翅肌(图6)。侧肌的6对肌肉着生在翅基部的上侧片或者近翅腋片处,收缩时牵动腋片,导致翅的伸张、旋动及折屈,称直接翅肌。腹纵肌包括伸展在腹内突之间、内刺突之间及内刺突与腹内突间的肌肉(图5)。前胸的腹纵肌起源于腹内突,着生在幕骨桥后臂,司头下部作偏向活动。足肌是运动足的肌肉,包括外来肌和内在肌两类。外来肌司足的整体运动,起源于背板,包括着生在基外片和基节基缘的基节前动肌和后动肌(图7),司足作前、后及里、外的水平向运动;起源于腹内突上,着生在基节基缘的基节展肌和收肌,使足作上、下并略带前、后或里、外的运动;起源于腹内突、内刺突或腹板内脊上,着生在基节基缘的基节前旋肌和后旋肌,使足向前外方及后外方旋动;以及一组起源于背板、腹内突及基节,着生在转节基缘的转节降肌,因为腿节和转节间的关节固定,这组肌肉收缩,使足下降。内在肌包括起源于基节基部或中部,着生在转节背缘的转节背、腹(或前、后)提肌,使腿作上举运动;起源于转节腹面,着生在腿节基部背面的腿节提肌,但蝗虫无此提肌,而在前、中足具有腿节后移肌;起源于腿节或转节,着生在胫节背端的胫节前、后提肌和降肌,提肌使胫节上提,降肌使足作屈折活动。蝗虫后足此提肌十分发达,由很多“人”字形的羽状纤维组成,猛烈收缩时使胫节上提,在跳跃时起着主要作用;起源于胫节的端半部,分别着生于跗节基部背缘和腹缘的跗节提肌和降肌,使跗节作向上或向下的活动;起源于腿节和胫节,着生在掣爪片上并贯穿腿节、胫节和跗节的细腱上的爪是缩肌,收缩时拉动掣爪片,使爪向下(图7)。
图7 东亚飞蝗后足肌肉
图8 蝗虫第三腹节的肌肉
除生殖节及生殖后节的肌肉较特殊外,一般较简单,且各节肌肉的排列方式相似。背肌是背板下方的纵肌,分外背肌和内背肌两层。又因其位置不同分为中背肌及侧背肌。外背肌多为短肌,起源于节的中部或后部,着生在下一节的前缘,为腹节的伸肌或收肌。内背肌着生在前、后两腹节的内脊上,司背板套叠、缩短腹部和腹节扭动。在蝗虫第三腹节(图8)具有多组内背肌,其中一组位置偏向下方,又称侧背肌。腹肌与背肌相似,只是位于腹板的上方。包括外腹肌及内腹肌两层,每层又分为中腹肌和侧腹肌。蝗虫第三腹节的外腹肌及一支内腹肌均着生在下一节的表皮内突上,外腹纵肌着生在腹面,收缩时,使腹部伸长并向上弯曲。侧肌位于节内的背板与腹板之间,少数着生在节间褶上,斜贯于前后两节之间。有时也分为内、外两层,外侧肌常自背板或腹板伸向背腹板之间的小骨片上。侧肌一般为压缩肌,能使腹腔缩小,但是在背板极为发达情况下,其下缘和腹板重叠,这时腹侧肌收缩,使背板腹板分离,扩大腹腔,成为扩肌。侧肌对呼吸运动极为重要。在蝗虫中两个内侧肌由背板伸向腹表皮内突的基部和腹板侧缘,能使背腹板靠近,腹部压缩,促进呼气。外侧肌有三组,其中斜向的两组在背板侧缘与腹板侧缘之间,相互交错,作用与内侧肌相同,但另一组由腹表皮内突向下着生在背板下缘,作用与上述的侧肌相反,司扩大腹部,有助于吸气。横肌为横列于腹节的薄层肌肉,包括背腹两类,分别形成体腔内的背膈和腹膈,称背横肌和腹横肌。背横肌位于消化道上方,起源于背板两侧,着生在心脏腹壁上,通常位于第二至八或第九腹节。背横肌呈扇状,故亦称翼肌。腹横肌位于腹神经索上方,两端着生在腹板边缘,贯穿在腹部内脏区的大部,肌纤维网状。腹膈仅存在于部分昆虫体内。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