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大蒜

(Liliaceae) 葱属中以鳞芽构成鳞茎的栽培种,二年生草本植物。学名Allium sativum L.,别名蒜、胡蒜,古名葫。染色体数2n=2x=16。嫩苗、花茎和鳞茎均可供食。每100克鲜鳞茎含水分69.8克左右,蛋白质约4.4克,碳水化合物23.6克,磷195毫克,铁2.1毫克,镁28毫克。鳞茎中含维生素C较少,而嫩苗中含量很高,每100克含77毫克。

百合科 (Liliaceae) 葱属中以鳞芽构成鳞茎的栽培种,二年生草本植物。学名Allium sativum L.,别名蒜、胡蒜,古名葫。染色体数2n=2x=16。嫩苗、花茎和鳞茎均可供食。每100克鲜鳞茎含水分69.8克左右,蛋白质约4.4克,碳水化合物23.6克,磷195毫克,铁2.1毫克,镁28毫克。鳞茎中含维生素C较少,而嫩苗中含量很高,每100克含77毫克。大蒜中还含有大蒜素(allicin),是蒜氨酸经蒜氨酸酶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挥发性硫化物,有特殊辛辣味,可以增进食欲,并有抑菌和杀菌作用。

起源与传播

大蒜原产于欧洲南部和中亚。最早在古埃及、古罗马和古希腊等地中海沿岸国家栽培,当时仅作药用。9世纪初传入日本。16世纪前叶扩展到非洲和南美洲,18世纪后叶北美洲开始栽培。现已遍及世界各地。中国栽培大蒜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是大蒜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大蒜植株

植物学性状

弦状根,主要分布在5~25厘米耕层内,横向扩展直径30厘米左右。根毛极少,吸收力弱。茎短缩,盘状。叶由叶片及叶鞘组成。叶片披针形,扁平;叶鞘圆筒状,多层叶鞘套合着生于短缩茎盘上,形成“假茎”,叶部的分生组织在叶鞘基部,为“居间生长”。花茎(即蒜薹),圆柱形,长60~70厘米,花茎顶部有总苞,伞形花序,花与气生鳞茎混生其中,因小鳞茎的生长,抑制花的发育,使花中途凋萎。大蒜的鳞茎,由5~6个至数十个鳞芽(蒜瓣)组成。每一蒜瓣由两层鳞片和一个幼芽构成。外层为保护鳞片,内层为贮藏鳞片。保护鳞片随鳞茎膨大,养分转移,干缩呈膜状。贮藏鳞片内有几片幼叶。

生长发育和鳞茎形成

播种到鳞茎形成经历萌芽期、幼苗期、花芽和鳞芽分化期、花茎伸长期、鳞茎膨大期、休眠期。萌芽期蒜种(蒜瓣)在土壤湿润和气候冷凉条件下7~10天出苗,进入幼苗期。幼苗在2~5℃低温通过春化阶段后随气温升高、日照加长,进入花芽和鳞芽分化时期。花芽于茎顶形成,继而伸长形成花茎。与此同时在花茎基部周围叶腋形成鳞芽。鳞芽膨大形成鳞茎(蒜头)后,短缩茎组织逐渐老化干枯。

类型及品种

按蒜瓣大小分为大瓣蒜和小瓣蒜;按皮色分为紫皮蒜和白皮蒜;按叶形及质地分为宽叶蒜、狭叶蒜和硬叶蒜。

栽培技术

大蒜用蒜瓣繁殖;也可用气生磷茎繁殖,第一年形成独瓣蒜,只可作种用。栽种时须选肥大无病虫害的蒜瓣作“种”。中国长江流域多秋播,幼苗露地越冬;华北地区可秋播或春播。东北各省气候寒冷,苗期不能越冬,须春播。收获蒜头者,平畦点播或条播,每亩栽植3.8~4万株为宜,过密则蒜头小,影响商品质量。收获青蒜(蒜苗)者,低畦密集栽植,生长期间不断撒土,促使叶鞘(蒜白)伸长生长。

大蒜喜富含腐殖质的疏松肥沃土壤,pH值以5.5~6适宜。栽植时应增施腐熟厩肥;生长期间追肥。幼苗期追施氮肥,促叶生长;北方越冬蒜须在越冬后返青前施肥催苗。鳞茎开始膨大时,适量施肥,维持叶片不衰,促使蒜头迅速膨大。整个生育期每亩施肥量:氮8.6公斤、磷7.4公斤、钾8.6公斤。

收获期:蒜薹在其顶部开始弯曲,总苞下部变白时为采收适期。采薹后12天收获加工用蒜头;采薹后18天收获贮藏用蒜头,这时采收易发生“散瓣”,失去商品价值。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于11月至12月直到翌春均可收“青蒜”。贮藏用蒜头在采收后经晾晒,挂藏于阴凉处,可存到翌年3月份。为了抑制贮藏期间蒜瓣萌芽,可用生长抑制剂“青鲜素”(MH)于采收前喷洒,也可用钴60辐射处理。

大蒜的病害主要有霜霉病(见)、紫斑病(见)。虫害主要有葱蝇和葱蓟马等(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