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胃肠激素

散于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间的内分泌细胞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胃肠激素调节胃肠的运动和吸收以及消化腺的分泌,并对消化道组织有营养和保护作用。胃肠激素均属多肽,分子量在2000~5000之间。目前已确认的胃肠多肽已有30多种,但是除胃泌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和抑胃多肽4种外,其余的胃肠多肽在化学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查清。后者又称为胃肠“候补激素”(见表)。

散于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间的内分泌细胞所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胃肠激素调节胃肠的运动和吸收以及消化腺的分泌,并对消化道组织有营养和保护作用。胃肠激素均属多肽,分子量在2000~5000之间。目前已确认的胃肠多肽已有30多种,但是除胃泌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和抑胃多肽4种外,其余的胃肠多肽在化学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查清。后者又称为胃肠“候补激素”(见表)。

胃肠激素和“候补胃肠激素”的化学、分布和生理功能

由于消化道粘膜表面积巨大,其间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总量据估测超过体内其他内分泌细胞的总和,因而胃肠粘膜被看成为动物体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

早在20世纪初就已发现了促胰液素和胃泌素,但是在以后60年胃肠激素的研究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与消化道的结构和功能的特点有关。消化道内分泌细胞极度分散,分泌物不易收集和提纯;各分泌细胞相互混杂,功能上交叉影响;胃肠激素分泌异常时(亢进或不足),不像其他内分泌腺体那样,同临床表现和疗效观察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只是到了近20年蛋白质化学研究的进展,才逐渐查明了胃肠激素的化学结构,使这类激素的纯化和人工合成变为可能。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放射免疫、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等先进测定技术的应用,确定了胃肠内分泌细胞的定位分布及其激素的微量监测,这就迎来了胃肠激素研究的蓬勃发展时代。

胃肠激素分泌出来后作用于靶细胞的方式有以下几种(见图)。

内分泌:胃肠内分泌细胞释放出的肽类激素,经血液循环途径运送到靶细胞而起作用。

旁分泌:释放后通过细胞间隙的扩散途径,作用于邻近的靶细胞。

神经分泌:近年来发现,胃肠道植物性神经系统第三种成分——肽能神经能释放八肽胆囊收缩素、血管活性肠肽、P物质、生长抑素等。这些肽能神经末梢递质,既可以经血液循环途径对靶细胞起作用(神经内分泌),也可以通过局部组织液对邻近靶细胞起作用。

胃肠激素分泌和作用方式示意图

肽类激素研究中最新进展之一,就是在脑组织中发现了胃肠多肽。与此相对,在胃肠组织中也相继发现原先只存在于脑中的肽类。这些既发现于脑组织中又发现于胃肠道粘膜上皮中的肽类物质。称做“脑-肠肽”,对这类物质的生理功能和生物学意义的认识,目前仅是初浅的,但它的发现开拓了消化生理与神经生理的研究新领域,发展前景十分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