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种苗处理法

Bedford&A.Mackay,1894)较系统地阐述了种子保护的理论,种苗处理技术才全面发展、日趋成熟。1913年德国的里姆(E Riehm)首次采用了氯酚羟基汞作为种子处理剂,导致有机汞拌种剂和浸种剂的发展,从此种苗处理法才有了明确的高效药剂,使这项技术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用农药处理种子或苗木使之在播种或栽植后不受土传性病虫杂草危害的施药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经济、省药、省工,操作比较安全。用少量药剂处理种子表面使种子带药播入土中就能直接保护种子健壮萌发,并防止幼苗受害;有些药剂能进入植株体内并在幼苗出土后仍保持较长时间的药效。现代化的种子公司把种子的药剂处理作为一项常规措施,来保证种子的播种质量。

简史

用药剂处理种子和种苗在中国明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如明代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中就有用砒霜拌种驱鼠和蘸秧根的记述,明确提出了种苗处理的方法(图1)。

图1 中国古代的种苗处理记载

另据霍斯福尔(J.G.Horsfall,1956)的著述,公元前60年前后就已有人用捣碎的柏叶酒浸液浸渍麦种,认为是最早的有关种子处理的记载。其后,有许多人陆续尝试了用食盐、升汞、硫酸铜等化合物处理小麦种子以防治黑腥病。到1894年桑德斯、贝德福德和麦凯(W.Saunders,S.A.Bedford&A.Mackay,1894)较系统地阐述了种子保护的理论,种苗处理技术才全面发展、日趋成熟。1913年德国的里姆(E Riehm)首次采用了氯酚羟基汞作为种子处理剂,导致有机汞拌种剂和浸种剂的发展,从此种苗处理法才有了明确的高效药剂,使这项技术得以迅速发展起来。除了用于种苗处理的各种杀菌剂和杀虫剂的专用制剂外,又相继发展出多种种衣剂以及用于处理种子的专用设备和机械,如拌种机、种衣机、丸粒机等。(见

原理

种苗处理的作用原理包括两方面:①药剂对种苗表面上或在内部潜伏的病原菌产生杀灭作用,作用方式有触杀、熏蒸和内吸(或内渗进入种皮)等。②药剂在种苗周围的生长环境中形成扩散层。在扩散层内活动的病原菌、害虫和杂草种子(或已萌发的草籽)均可被药剂杀死或受到抑制。扩散层的厚度决定于药剂的性质、土壤所含水分以及土温等,土壤吸附力也会影响药剂的扩散。扩散层可以因种子的生长活动、土壤水分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有些植物的种壳会随幼苗生长而被顶出土面,如棉籽,因此扩散层也随种壳的运动而发生变化。但禾本科植物的种子没有这种现象,因此扩散层相对比较稳定。

处理方法

按用药方式可分为以下5种。

拌种法

将一定数量和一定规格的拌种剂与种子混合拌匀,使药剂均匀粘附在种子表面上的处理方法。此法不用水,也称为干拌种法。专用于处理种子的药剂称为拌种剂。拌种用的器具有转鼓式手摇拌种器和机械化的拌种机两类(见)。种子可在连续翻滚的状态下与药剂充分均匀地接触。在螺旋推进式拌种机中,种子通过的时间只须10秒钟左右即可拌合均匀。

浸种法

用药剂的水溶液或乳浊液或高分散度的悬浮液浸渍种子或秧苗的处理方法。药液的浓度、温度和浸渍时间与处理效果之间正相关。药液浓度偏低时药效较差,但可通过适当提高药液温度或延长浸渍时间来提高效果。如要求缩短浸渍处理时间则可适当提高药液浓度或药液温度。但均须根据所用药剂的性质及种苗的种类和耐药力来作具体抉择。药液浸种之前用清水进行预浸可以减少发生药害的风险,并可促使病原菌萌动,更容易被药液杀死。

湿拌种法

用少量的药液拌合在种子表面上的处理方法。此法介于拌种法和浸种法之间。经过湿拌种的种子,当药液干燥后,药剂即在种子表面上残留一层药膜。播种后,在土壤中继续对种子和幼苗起保护作用。内吸性的药剂经过湿拌种后,药剂即被吸收进入种子。采用转碟式喷药法的湿法拌种机可获得良好效果,而且工效很高。被处理的种子,从一锥形种子分布器上沿四周流下形成环幕状种子流,而转碟式雾化器在种子分布器的下部进行离心式喷雾,喷出的细雾滴同周围流下的种子相接触,即可在种子表面上形成均匀药膜。图2表示的一种种子处理机(Rotostat)是一种干法拌种和湿法拌种兼用的大型处理机械。

图2 种子处理机(Rotostat)

种衣法

用具有很强粘着性的种衣剂处理种子,使种子表面形成一层牢固药膜的方法。种衣剂的配方是根据种子的种类和要求防治的病虫害种类而决定的,并配加有粘着剂,药液干燥后即在种子表面形成不易脱落的药膜。这种处理方法的专用设备称为种衣机。此法适用于种子公司进行大规模的商品种子处理。

浸秧和蘸根法

进行秧苗移栽、扦插时用药水浸泡植物秧苗或蘸根的处理方法。此法除可用于防治病虫以外,并可用于催根和促进幼苗生长,可选用适当的催长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也可把杀菌剂、杀虫剂与植物生长调节剂适当地混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