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肉孢子虫病

的裂殖发育期内死亡。剖检发现泛发性淋巴结炎,浆膜有出血点。诊断与防治在病尸肌肉组织中发现米氏囊。用枯氏肉孢子虫制成抗原,进行间接血凝试验,可诊断牛肉孢子虫病。无有效的治疗药物。预防措施包括不用生肉喂犬猫和严格按照肉品卫生检验规定处理受染肌肉。

肉孢子虫寄生于多种动物的横纹肌和心肌引起的寄生虫病

病原

肉孢子虫属(Sarcocystis)属真球虫目、肉孢子虫科。已知有100种以上,其中较常见的为猪肉孢子虫〔S.miescheriana(Kuhn,1865)〕,牛肉孢子虫〔S.cruzi(Syn.S.fusiformis)(Hasselman,1926)〕,羊肉孢子虫〔S.tenella(Syn.S.ovifelis)Railliet,1866〕,马肉孢子虫〔S.bertrami(Syn.S.equica-nis)Doflein,1901〕,鼠肉孢子虫〔S.muris(Blan-chard,1885)〕及人肉孢子虫〔S.lindemanni(Ri-volta,1878)〕。寄生于肌纤维内的肉孢子虫包囊叫米氏囊(Miescher's tubules),灰白色,圆柱形或梭形,不同种的大小差别很大,大的长径可达5厘米,但大多数的长度约为1厘米或更小。常见的寄生部位为食道壁、舌、咽、喉、胸部、腹部肌肉内,有时也见于心肌,偶见于脑。囊壁由两层组成:外层随虫种和包囊成熟的程度而不同,有的为薄而无构造的膜,有的则厚而有绒毛状构造;内层向囊腔延伸成很多中隔,将囊腔分隔成若干小室。成熟包囊的内腔可分成两区:外围区充满球形或卵圆形能进行内双芽生殖的母细胞,中心区充满香蕉形的缓殖子。

发育过程中必须更换宿主,中间宿主是爬虫类、禽类、啮齿类、草食兽和某些杂食兽。终末宿主是猫、犬、狐、狼、北美山犬、浣熊、热带蛇和人。寄生于中间宿主肌肉内的米氏囊中的缓殖子被终末宿主吞食后,在其小肠中进行配子生殖产生卵囊。卵囊在肠壁进行孢子生殖,成熟时每个卵囊内含有两个孢子囊,其内各形成4个子孢子。卵囊壁薄而脆弱,常在肠内自行破裂,随终末宿主粪便排至外界。因此宿主粪便中常见的为含子孢子的孢子囊。孢子囊被中间宿主吞食后,子孢子经血液循环到达各脏器,在血管内皮细胞中进行裂殖生殖。裂殖体最常见于肾小球,其次为肾上腺、脑、肝、胰、脾、淋巴结、小肠及骨骼肌。进行一或几代裂殖生殖后,产生裂殖子再侵入肌纤维内形成米氏囊(图)。

牛祜氏肉孢子虫生活史

致病作用与症状

轻度感染时动物肌肉及脏器无严重病变,亦不显症状。犊牛、猪和羔羊经口感染犬类中相应类的孢子囊后,可引起一定的症状。如牛肉孢子虫的孢子囊感染犊牛,可引起厌食、发热、贫血,恶病质和体重减轻等急性症状,病牛可能在虫体的裂殖发育期内死亡。剖检发现泛发性淋巴结炎,浆膜有出血点。

诊断与防治

在病尸肌肉组织中发现米氏囊。用枯氏肉孢子虫制成抗原,进行间接血凝试验,可诊断牛肉孢子虫病。无有效的治疗药物。预防措施包括不用生肉喂犬猫和严格按照肉品卫生检验规定处理受染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