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鲨相当大型,全长2~8米。尚有近40种被认为相当危险的鲨,约占鲨类总数的20%。印度尼西亚、印度、中美洲和南美洲是常受袭击的地区,记录被袭击的1652例中,有874例是直接袭击人。绝大多数为小型鲨鱼,对人类无害。最小为宽尾拟角鲨(Squaliolus laticaudatus),个体小,性成熟个体雄鲨全长15厘米,雌鲨20厘米。鲨鱼生长极缓慢,但寿命长。
鲨形总目(Selachomorpha)鱼类的总称。又称沙鱼、鲛。属软骨鱼纲。一群鳃孔位于侧面的板鳃鱼类。分布于世界各大洋。
体被细小盾鳞。鳃孔5~7对,侧位,各分别开口于体外。眼侧位,眼缘游离。鼻孔腹位,有时前位。胸鳍前缘游离,与体侧和头侧不愈合。内骨骼完全由软骨组成,常钙化。眶前软骨不连于嗅囊。舌颌软骨具鳃条软骨。肩带的左半部与右半部背面分离,不连于脊柱。雄鱼的腹鳍里侧具一交配器的鳍脚,体内受精。卵大,数少;可分卵生、卵胎生和胎生。具泄殖腔。尾鳍歪型,心脏具动脉圆锥。肠具螺旋瓣。(见图)
图1 鲸鲨
全世界有8目25科99属约368种,中国有8目21科58属约117种。以真鲨科(Carcharhi-nidae)和角鲨科(Squalidae)(主要为深海种类)最繁盛,其次是须鲨科(Orectolobidae)和猫鲨科(Scy-liorhinidae)。
鳃孔6~7个,无硬棘,具臀鳍。全世界有2科4属4种;中国有1科3属3种。常见为扁头哈那鲨(Notorhynchus platyce-phalus),鳃孔7个,吻广圆,大者达4~5米,重达200~300千克。分布于太平洋、大西洋、地中海和中国沿海,产量较大。
虎鲨目(Heterodontiformes)背鳍2个,各具1硬棘;具臀鳍。鳃孔5个。颌两接型或舌接型,无吻软骨,具鼻口沟,全世界只1科1属8种;中国产2种。狭纹虎鲨(Heterodontus zebra),体笨重,栖息底层,前部齿尖细,后部齿宽大平扁。食贝类及甲壳动物,分布于朝鲜南部、日本南部沿海、南海和东海南部。
鼠鲨目(Lamniformes)〔=鲭鲨目(Isuriformes)〕鳃孔5个,背鳍2个,无棘,具臀鳍,眼无瞬褶或瞬膜,椎体具辐射状钙化区。全世界有7科9属17种;中国产5科6属9种。噬人鲨(Carcharodon carcha-rias),通称大白鲨。前后齿宽扁三角形,边缘具细锯齿。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在澳大利亚海域最为常见,中国沿海均有分布。最大者长达12米,一般6~8米,性凶悍,吞食大型鱼类及海生哺乳动物,且会袭击小船和噬人。姥鲨(Cetorhinus maximus),鳃孔极大,上延至背侧,齿细小而多,颗粒形;鳃弓具细长角质鳃耙,体长达15米,仅逊于鲸鲨,生活习性与鲸鲨同,也以吸食小鱼和浮游动物为生,性温和,常在水面休息,露出背鳍。分布于太平洋、南印度洋和大西洋温带各海区,有时也见之于高纬度寒带区域;每年5~6月洄游至东海沿岸。
鼻孔具鼻口沟,前鼻瓣常具一鼻须,最后2~4个鳃孔位于胸鳍基底上方。全世界有3科13属32种,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区:中国产3科7属约12种,常见于南海和东海南部。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体具圆形或卵圆形白色或淡色斑点;第一背鳍起点约与腹鳍中部相对,小型鲨鱼较常见。鲸鲨(Rhincodon typus),产太平洋、大西洋的温带和热带水中。中国各沿海区夏秋季皆有分布。最大达20米,为鱼类之冠。口大,齿小而密,鳃耙分支交叉成一滤水器官,食大量小鱼与浮游动物。
背鳍2个,无硬棘;具臀鳍,鳃孔5个,眼有瞬膜或瞬褶,椎体具辐射状钙化区域,4个钙化区有钙化辐条侵入。全世界有7科49属209种;中国有6科27属约62种。常见有白斑星鲨(Mustelus manazo),眼具瞬褶,齿细小而多,铺石状排列,食贝类和甲壳类,分布于东海和黄海。尖头斜齿鲨(Scoliodon laticaudus),上下颌齿倾斜,边缘光滑,臀鳍长。沙拉真鲨(Carcharhinus sorrah),第二背鳍起点后于臀鳍起点,其上有黑斑。虎纹猫鲨(Scyliorhinus torazame),体具横纹,无黑斑,分布于东海和黄海。
无臀鳍,背鳍2个,硬棘有或无,鳃孔5个,位于胸鳍基底前方。全世界有3科20属80种;中国产3科12属24种。常见有白斑角鲨(Squalus acanthias),体具白斑。
图2 沙拉真鲨
吻很长,剑状突出,边缘具锯齿;腹面在鼻孔前方具一对皮须,头平扁,眼具瞬褶,鳃孔5~6个,无臀鳍。全世界有1科2属5种;中国只1科1属1种。日本锯鲨(Pristiophorus japonicus),栖息底层,食甲壳动物及蠕虫类。肉质优良。
体平扁;吻很宽短;胸鳍宽大,向头后延伸;眼背位,口宽大,前位,无臀鳍。全世界有1科1属13种:中国有4种,如日本扁鲨(Squatina japoniaa),喷水孔间隔大于眼间隔。
主要栖息于各海洋,地理分布受水温和海流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最大。大多数种类集中在赤道及其两侧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区,少数生活在江湖,随着纬度的增加有逐渐递减的趋势。在海中的垂直和水平分布的范围极广,自表层至2700米的深海。中国软骨鱼类的绝大多数种类属热带和亚热带性,缺乏寒带性种类。具有相当多的地方特有种,如短颌沙条鲨、棕黑双锯鲨、无斑梅花鲨、阔口真鲨、小眼真鲨等。
全世界300~350种鲨鱼中80%全长15米以下。30余种袭击人类的鲨相当大型,全长2~8米。尚有近40种被认为相当危险的鲨,约占鲨类总数的20%。印度尼西亚、印度、中美洲和南美洲是常受袭击的地区,记录被袭击的1652例中,有874例是直接袭击人。绝大多数为小型鲨鱼,对人类无害。最小为宽尾拟角鲨(Squaliolus laticaudatus),个体小,性成熟个体雄鲨全长15厘米,雌鲨20厘米。鲨鱼生长极缓慢,但寿命长。成年雌体要比雄体体长大5%,体重大25%。
鲨鱼几乎都是肉食性种类,口大齿利,只有鲸鲨和姥鲨以浮游生物为食。它们齿小数多,有发达的具滤食作用的鳃耙。臼齿状侧齿的虎鲨(Heterodontus)和铺石状齿的星鲨(Mustelus)以甲壳类和软体动物为食,较特殊的有小型的达摩鲨(Isistus)是半寄生性。它具有吸吮的唇,可借此吸附于大鱼和鲸类身上,用大牙咬下鱼肉或鲸肉。有的吻延长成一扁锯状构造,两侧具尖齿。为保护利器,如锯鲨(Pristiophorus)食甲壳类和蠕虫等。
有些深海鲨类体表具发光器官,每一平方英寸约有4.5万个,达摩鲨体表能发出绿色光辉。
虎鲨和角鲨等背鳍棘基部有毒腺,被刺后创口红肿剧痛。小头睡鲨(Somniosus microcephalus)的肉对人及动物均有剧毒。黑鳍真鲨、七鳃鲨、六鳃鲨等肉具弱毒,在食用后30分钟内即可见明显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头痛、舌喉灼热。如中毒严重会发生全身麻痹,昏迷乃至死亡。
鲨鱼血液中含有多量尿素,渗透压比海水高,系保持水分动态平衡的主要因子,因此有些鲨鱼的肉有尿素味,鲜食时可用柠檬酸、柠檬酸蕃茄汁来解尿素,同时还可以提高肉的质量。
鲨类中的虎鲨科、须鲨科、鲸鲨科和猫鲨科均为卵生,卵较大,外被角质卵壳。虎鲨的卵壳圆锥形,外有2条阔扁的边缘,作螺旋状排列。尖的一端有2条长的卷须;其他鲨类的卵大多为长方形卵囊,四角有延长的卷须,用以卷持海藻、石块等。大多数鲨鱼为卵胎生,受精卵在雌体子宫内,胎儿借巨大的卵黄营养发育,产出仔鲨。其中最特殊的是锥齿鲨(Carcha-rias),卵巢同时可排出成熟卵15~20个。卵相当小,长达2.43米的个体,卵大如豌豆。每一卵群外被一薄的卵囊,其中只有一个受精卵发育得特别快,在卵囊中吞食其他有胚胎的卵黄,子宫内的仔鲨可长达22毫米,这种在子宫内同类相残杀的特性在鲭鲨(Isurus)和长尾鲨(Alopias)中亦有报道。胎生种有皱唇鲨科的灰星鲨、真鲨科和双髻鲨科的部分种。当胎儿的卵黄囊吸收完毕后,营养物质和氧通过子宫壁粘连的卵黄胎盘经脐带血管进入胎儿体内。灰星鲨每产十余仔,胎儿的脐带很长,一端借卵黄胎盘连于母体子宫壁,子宫分成多室,胎儿各居一室。
鲨鱼具复杂的感觉器官,除具有完善的视觉、听觉和嗅觉器官外,头部及体侧具发达的侧线管系统:头部有罗伦器官(Lorenzini's organ)是电感受器,能感知0.01微伏/厘米。嗅觉灵敏,嗅囊具发达的级和次级嗅板,双髻鲨多达244~317个初级嗅板。
鲨渔业是世界次要渔业之一,以白斑角鲨产量最高,1987年产量4.7万吨,星鲨属2.97万吨,真鲨科3.3万吨。此外,翅鲨(Galeorhinus)、鼠鲨(Lamna)和扁鲨(Squatina)亦有相当产量。捕鲨大致有以下几种方式:①沿岸定置刺网;②近海流刺网;③抢网兼捕;④鱼叉;⑤延绳钓。中国作为抢网和定置网具等的兼捕对象,间或有季节性的小规模渔业。在黄渤海区主要渔获对象是扁头哈那鲨、白斑星鲨、阔口真鲨、白斑角鲨等。在东、南海区是沙拉真鲨、乌翅真鲨、大青鲨、鼬鲨等最多,其次是灰星鲨、双髻鲨及姥鲨等。鲨鱼分布广,汛期长,南海渔场几乎全年可以生产;其他渔场汛期也长达6~7个月。
许多鲨鱼皮加工后,可制成高级皮革。肝脏含有肝素(抗凝血药)。一般鲨鱼肝中维生素A的含量超过鳕10倍。因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鲨鱼渔业发达,战后由人工合成维生素A成功,对渔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深海角鲨肝中会有鲨烯(squalene)、三十碳六烯,可提炼为优质化妆品原料,尚可制滋补药。胆汁含有多量的胆固醇和胆酸用作生物生化学研究。椎骨及其他软骨含软骨素,可提制硫酸软骨素、人工合成皮肤,治疗烧伤。鲨的角膜可移植为人体角膜。鲨肉含脂颇少,盐干品易保存。鼠鲨、鲭鲨、长尾鲨、噬人鲨、角鲨、星鲨等肉质佳、角质鳍条可制名肴鱼翅。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