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外形

家畜的外部形态,是家畜体型结构的综合表现,主要作为推断其生产能力、生产类型、健康、体质和遗传能力等的依据。若包括毛色特征则称外貌(appearance)。对外形的评定称做外形鉴定。研究外形评定的学科是外形学,它是以体躯各部位在整体中的比例和相互关系,以及在不同生长阶段中这些关系的变化和在相当程度上能反映内部结构和机能为根据的。常用的外形鉴定有:普通的目测鉴定、评分鉴定和体尺鉴定三种。

家畜的外部形态,是家畜体型结构的综合表现,主要作为推断其生产能力、生产类型、健康、体质和遗传能力等的依据。若包括毛色特征则称外貌(appearance)。对外形的评定称做外形鉴定。研究外形评定的学科是外形学,它是以体躯各部位在整体中的比例和相互关系,以及在不同生长阶段中这些关系的变化和在相当程度上能反映内部结构和机能为根据的。常用的外形鉴定有:普通的目测鉴定、评分鉴定和体尺鉴定三种。各畜种因生产和育种进展的需要不断提出新的外形鉴定方法,包括利用电子计算机和其他手段,加快良种的选择。

体型结构(body conformation)简称体型(confor-mation),用于描述动物的部位(见牛的体型)。按整体大的部位划分的体躯部位称为分区部位,按细节部位划分的称为特殊部位(见牛躯体部位)。因各畜种的生产能力和类型选择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在部位划分要求上也各不相同。

对各种家畜的外形总的有两大要求:首先要求有美观、结实、强健的躯体;其次要求生产部位突出发达。现在外貌鉴定个体选择中作为经济性状选择的辅助手段,其重要性因畜种的差异各不相同(见马的鉴定)。一般在肉用型家畜中重要性相对较大,在其他经济型的畜种中要小一些。在实际应用中外貌评定的位置视各品种协会拟定的具体育种方案而异。中国古代称外貌鉴定为“相畜”。家畜外貌评定,自古以来源远流长,在民间积累有丰富的经验。

中国家畜外貌鉴定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770年,《吕氏春秋·持君览·观表》记录有相马术和相马的名家。《前汉书·西域传》及《三辅黄图》指明:“人马门,宦者署,武帝得大宛马以铜铸像立于署门,因以为名”。公元前2世纪《汉书·艺文志》注明书名为《相六畜》的书,共三十八卷。在出土的西汉前期古墓中有《相狗经》(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1974)。《前汉书·艺文志·拾遗》列举有《相鹰经》。在《旧唐书·经籍志》还注明当时有“相鹤经、牛经、马经。……有一十二家相法传于世”。早在周朝已在民间流传的相畜法,经代代相传,到唐时在右家七十一部中,注明有伯乐撰《相马经》一卷,诸葛颖等撰《相马经》六十卷,宁戚撰《牛经》一卷,高堂隆撰《相牛经》二卷。武则天时代有唐赵文撰《水牛经》,《相牛心镜要览》是水牛和黄牛外貌评定的最详细的著作。《宋史·艺文志》记载有《相犬经》一卷,公元1760年《三农记·豕相法》记载:“嘴短扁,鼻孔大,耳根急,额平正,……。生种者生门向上易孕,乳头匀者产生匀……”说明了猪外貌与功能的关系。

在其他国家,公元前14世纪,基库里的石画上已有马的外形。古希腊,在公元前430年,阿芬斯克(K.Afensc)已有关于马的外貌的专著。公元前384~前322年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在《动物的历史》一书中也论述了马的意义。古罗马,在公元前116~前27年,互隆(Varron)、柯库梅拉(Cocumella,公元前42年)和普里尼(Plenee,公元23~79年)都对马的外貌作过描述。法国布尔乔(C.Bourgeat,1768)在《马匹外形学》一书中有系统的论述,奠定了相马的基本理论,提出了综合度量马体各部位的见解。他把马分为40余个部位,来检查动物体躯结构的均匀度。他将西班牙、意大利品种玛裒什马的体型定为当时的理想型。在德国赛特加斯(Settegast)提出体躯分区学说,按长、宽、前、中、后躯比例对马进行鉴定,把马分为七种类型,比较外貌学说得以成立。纳苏席斯(Nathusius,1880)把外貌与生产性能、体质、类型和选种等一起考虑,提出按体型、类型选种和选配的原理。俄国学者普列达洛金(М.И.Прцдарогин)也以功能为目的提出外貌鉴定的方法。

在大不列颠育成纯血马时,种公马“爱克列普”被确认为理想型个体,为育种工作提出共同的体型要求。肉牛的理想类型也在此时提出,以古代关于“黄金结构”理论为依托,对体躯各部位的关系,提出黄金协调的要求。

20世纪30年代之后,体型外貌已明确地作为主要经济性状的配合性状使用于牛、猪、肉羊的育种。外貌作为综合性状的一部分,用数量化的方法将外貌的评分列入综合育种指数。总体外貌鉴定是外貌的另一用法,它是展览会或展销会上参赛牲畜的评比指标。这是欧美各国自17世纪以来沿用的传统方法。

铜马式

中国古代用铜铸造的供相马用的标准马匹模型。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后汉书·马援传》:“孝武皇帝时,善相马者东门来,铸作铜马法,献之,有诏立马于鲁班门外,则更为鲁班门曰金马门”。马援继承了汉朝四代名师的相马经验和理论,在距今1950年前(东汉光武帝时代)铸立高三尺五寸,围四尺四寸的铜马于洛阳宫中,他上表说:“视景不如察型。今欲形之于生马,则骨法难备具,又不可传于后”。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时代远征大宛回来已有铜马式,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供相马用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