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畜牧学

地赖于牲畜及其产品来改善生活状况,最初是为了满足对食物、运输和衣着的需要,随着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的发展,并在畜牧生产中应用,促进了畜牧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畜牧学就是这样随着畜牧业的发展而形成的,并不断地随着畜牧业的进展而日臻完善。畜产品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现代化的畜牧生产,均与畜牧科学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畜牧科学的内容及发展概况 畜禽的遗传育种畜禽的育种工作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研究与畜牧业生产有关的知识理论和技术的科学。主要包括各种畜禽及经济动物的遗传育种、饲料营养、繁殖、草地与饲料生产、畜牧经济与经营管理、环境卫生、疾病防治、各种畜禽养殖等学科内容。是农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畜牧科学的形成

人类对野生动物的驯化,标志着从最原始的生活状态走向文明的第一步。此后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大部分是过着粗放的游牧生活。动物驯化活动,只不过有一万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人类越来越多地赖于牲畜及其产品来改善生活状况,最初是为了满足对食物、运输和衣着的需要,随着基础科学及应用科学的发展,并在畜牧生产中应用,促进了畜牧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畜牧学就是这样随着畜牧业的发展而形成的,并不断地随着畜牧业的进展而日臻完善。畜产品在人类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现代化的畜牧生产,均与畜牧科学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畜牧科学的内容及发展概况

畜禽的遗传育种

畜禽的育种工作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长期因缺乏明确的育种目标,改进效果甚慢。19世纪后叶,畜禽育种采用最佳个体与最佳个体交配的简单方式,按照一定目标进行选配,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后根据畜禽的生产记录,制定育种计划,进行选种选配和杂交改良,逐渐形成了畜禽育种学的科学内容,成为畜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根据遗传现象来改良畜禽品种,使其达到最高生产效益,成为从事畜牧生产所必不可少的应用基础学科——动物遗传学,它为畜禽育种奠定了理论基础,是20世纪内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生物学科。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动物遗传学经历了惊人的发展过程,它包涵着丰富的宏观和微观的学术内容。在微观上从研究“遗传变异”到研究“基因”,进而到“核酸”,又发展到研究“遗传物质的结构、功能、复制、重组和表达”等分子水平和亚分子水平的微观内容,如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生化遗传学免疫遗传学等;在宏观上,遗传学发展了“群体遗传学”、“数量遗传学”、“生态遗传学”和“行为遗传学”等。综合上述内容,遗传学可认为是“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遗传物质的传递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对现代动物育种以及新物种培育的生物技术,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技术基础。

动物的遗传物质决定其潜在的生产力,而其潜力的实现,则决定于环境因素达到最佳状态的程度,透过环境影响因素来正确鉴定具有优良遗传特征的动物,曾经是一个难题,通过大量、群体遗传学复杂的统计方法,结合生产实践及人工配种技术,已能够较准确地鉴定和最大限度地利用具有优良遗传物质的动物,并有效地提高了动物的遗传潜力。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和应用,为提高畜产效率提供了新的突破途径,使合成氨基酸、改良防病疫苗与激素物质,以及其他有效的生长调节剂等进入了研制和生产阶段,这些工作虽刚刚开始,但其作用和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畜禽的饲养与营养

原始的畜禽饲养方式是粗放地喂给可取得的饲料物质,或任它们在草地上采食;科学的饲养方法则是根据动物营养学原理,按照不同畜禽及其产品的需要,供给它们必需的全价饲料。对饲料物质营养价值的评定是动物营养学的一项重要基础内容,19世纪初期,提出分析饲料本身所含某些成分,如水分、灰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及无氮浸出物等,做为饲料营养价值的评定指标,但未能表明饲料中可利用养分的含量,这一传统方案沿用至今仍为世界各国所采用;19世纪后半叶,提出用可消化养分评定饲料营养价值,在测定各种养分消化率试验的基础上创始了总消化养分的概念;继而于19世纪末又提出用能量来衡量各种饲料营养价值,如消化能、代谢能、净能等,表达方式因地而异,如淀粉价、大麦单位、燕麦单位等;至20世纪20年代,能量标准盛极一时,此后因营养学研究重点转向矿物质、维生素氨基酸等,能量评定标准曾一度处于低潮,但后来又创立了净能饲料单位体系,将饲料营养价值的评定推向新的阶段。

对能量和蛋白质营养价值的评定,是动物营养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在畜禽标准化科学饲养中有实际意义。随着现代化畜牧业的发展,集约化饲养业及配合饲料工业,对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精度和效率要求愈来愈高。在畜产品、饲料等营养成分分析手段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使用液相色谱、气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等离子光谱等分析技术,显著地提高了分析效果,但这些方法都是通过小样品估测整体,且在采样和制样方面需经过破坏性处理,影响了测试的精确度和代表性,因此至70年代以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又称原样分析法,或非破坏性分析法),有较快的发展,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配合饲料与饲料添加剂

畜禽需要由饲料供给各种必需的养分。各种畜禽在不同生长阶段和生理状态所需各种养分的数量和比例也不相同,精确地配合各类全价饲料,需要根据严格的科学知识和技术。配合饲料工业始于19世纪末期,以后迅速发展成一个独立的行业,成为发展养殖业的一个支柱。配合饲料的发展,促进了饲料添加剂的研制、应用和发展。目前饲料添加剂已成为配合饲料中不可缺少的微量成分,在营养性添加剂中主要包括氨基酸维生素和常量及微量矿物质,其他尚有多种添加剂,诸如生长促进剂、驱虫保健剂、饲料保存剂、食欲增进剂等。

自1930年以来动物营养科学发展很快,科学的养殖技术标志着动物营养学原理及有关的科学成果在动物饲养上的系统应用。

动物繁殖科学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它比动物遗传育种及饲养营养学科形成较晚。20世纪初期,有关畜禽繁殖科学的内容,只不过是动物育种及兽医产科学的一部分;20世纪中期以来,畜禽繁殖的生物科学内容,有了飞跃的发展,随即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化的畜牧业,要求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生产方式,对畜禽的繁殖过程,常要进行各种人为的调节和控制,以便能有效地提高畜禽的繁殖力。现代生物科学的新成就,为动物繁殖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动物生殖生理是繁殖学的理论基础部分,它包括畜禽繁殖过程全部生理活动规律及机制,如性腺及附属生殖器官的功能;生殖内分泌的调控作用,配子发生、配种、受精、妊娠、胚胎发育、分娩、泌乳等生理现象及机制。

繁殖技术为繁殖学的应用部分,包括对各种繁殖生理现象的检查、鉴定、诊断和分析,如发情鉴定妊娠诊断,精液及胚胎品质检查等以及提高繁殖效能的技术和方法,如40年代兴起的人工授精配种技术;50年代兴起的冷冻精液保存技术;60年代开发应用的发情控制技术;70年代发展起来的家畜胚胎移植技术;以及80年代开展的胚胎工程技术,此时已经将细胞工程技术应用到动物繁殖技术,开展了胚胎分割、胚胎克隆、卵母细胞体外成熟,体外受精、胚胎细胞核移植,以及性别控制、性别鉴定等高新生物技术研究,这些内容已经形成了90年代初期的动物繁殖技术前沿课题,将动物繁殖科学的理论基础推到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为动物繁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更先进的科学基础。动物繁殖技术的胚胎工程分子遗传学的基因工程密切结合,共同发展,为现代畜牧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草地与饲料生产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对提高草地利用的价值引起了重视并逐渐开展了科学研究,随即形成了草地科学。在国外,草地科学多属于农业学科的范畴,而在中国则被列为畜牧科学部分。草地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以经营草食家畜,获取各种畜产品为目标的草地生态系统。由于基础学科的发展,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草地科学领域,促进了草地科学的飞跃发展,形成并丰富了其分支学科的内容,如:①草地资源和草原分类学,利用遥感技术取得了大量信息数据,建立了资源数据库;②草地经营学,研究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经济管理、综合保护和提高草地效益;③饲料和饲草栽培学,通过牧草选育、混播,建立高产人工草地,改进家畜饲养制度;④牧草种子学,研究制订牧草种子鉴定标准,建立种子资源库,延长种子寿命等新技术;⑤草地生态学,对草地生态因子进行综合分析,建立草地畜牧生产最佳模式,尤其是利用草地资源数据库和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综合分析,取得最佳效益。

畜禽疾病防治

人类的健康首先依赖于含有必需营养成分的食物,畜禽产品中的肉、蛋、奶是人类重要的必需营养成分来源,畜禽本身的健康状况对生产这些优良的食物资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此外,为人类生活服务的役用、娱乐和“伴侣动物”的健康,也直接关系着人们的健康,因为确实存在着一些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和内外寄生虫,防止、控制和消除这些疾病的科学知识和技术措施,除直接联系着兽医科学知识外,环境卫生和畜牧工程设计等也是密切相关的现代畜牧科学重要内容。

对畜禽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是畜牧科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对一些重要的传染病如牛瘟、牛肺疫、猪瘟、马立克氏病、结核病及口蹄疫等的控制和防治,许多国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如牛瘟、牛肺疫已基本消灭,但对其他一些危害很大的疾病诸如蓝舌病、气喘病、非洲猪瘟、乳房炎等还未掌握较好的控制方法,仍然严重威胁畜禽的健康和生长。应用单克隆抗体和重组DNA技术于疾病的快速特效诊断,以及用于安全、特效的疫苗和免疫治疗剂的制备,正在给家畜疾病的防制战略带来革命性的贡献。口蹄疫疫苗已被研制出来,这对传染病领域的研究工作,起着支配性的作用。对非传染病领域来说,越来越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来解决问题,如家畜的代谢疾病类,在全面了解调节正常代谢的细节之后,对病原学的认识才可能更清楚,由此可见需要兽医病理学家、生理学家、生殖学家以及营养学家之间更广泛的横向联系及协作,才能更好地完成繁重的家畜保健任务。

畜禽环境卫生

畜禽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维持生产能力。这些环境随着自然条件的影响和人为的干预而变化,其中有的是有益的,有的则是不利的。揭示环境条件对畜禽的作用规律,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消除或防止不利因素,以改善或创造有利于畜禽生产效率的环境条件,并保护环境免于遭受污染,是家畜环境卫生科学的主要研究范围和方向。这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是畜牧和兽医两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内容,也是生物学和畜牧工程学科的应用基础内容,它涉及到诸如物理、化学、生理、生态、气象、饲养管理、畜禽行为、畜牧工程、农业建筑等。

畜产品加工

对原始畜禽产品及时进行加工处理,以提高其利用价值和商品价值的应用科学技术。这种加工可能是粗放的初加工,也可能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深加工。现代化的畜产品加工,包括食品类的肉、蛋、奶、衣着类的毛、皮、羽绒和副产品类的骨、角、鬃毛、内脏、血、脂等,涉及面极广,包括食品工业、纺织工业、制革工业、制药工业等。已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体系,并实现部分或全部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生产方式,成为轻工业领域内的重要组成部分。畜产品加工学包含原料的粗加工处理、调配、产品加工工艺,保存运销,质量检测等技术。

畜牧科学中的管理科学

它包括生产系统的经营管理、家畜的饲养管理和记录制度、畜舍和环境条件以及畜产品的销售和运输等,是决定畜牧生产效益的关键环节。为提高家畜的生产力,首先要保持家畜的健康状态和最佳的生产环境,集约的管理方法,使传统的季节性生产体系改变为一年多次生产或全年均衡生产方式,这样不仅提高了劳力和设备的利用率,而且可使资金流量均衡,并可避免市场供求关系的不良波动,同时也有利于疾病控制及提高产品质量。在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畜牧管理科学积极推进畜牧业生产中的许多工作走向机械化和自动化,诸如日粮配合、饲料分配、账目结算等繁重的工作,都可由机械和计算机来代替。计算机技术和生物学、电子学等多种形式的结合,对家畜自动定时定量喂饲、自动称重、自动鉴别发情和识别病畜等,均可在实践中应用。

畜牧经济与经营管理是现代畜牧科学的社会科学与经营理论基础。畜禽本身既是生产资料,又是产品,首先要满足畜禽的生存需要(亦即消耗)才可能获得畜产品,畜牧经济与经营管理科学正是研究如何能最经济地获得为满足人类需要的畜产品,也就是通过科学管理,根据地区条件和环境特点,建立最佳的生产体系。

畜牧科学的各论学科

研究各种畜禽的生物学特性、经济特性、遗传育种、饲养管理、繁殖技术、产品处理等方面的理论和生产技术的学科。如家禽学、养猪学养牛学养马学养羊学、养兔学。还有一些更专业化的各论学科,如乳牛学、肉牛学、水牛学、骆驼学、绵羊学、山羊学、养鸡学、水禽学、养鹿学、实验动物学、毛皮兽饲养学等也都形成专论学科。

畜牧科学有关的经典著作

中国古代有关畜牧科学的记载出现很早,内容也很广泛,但大都佚失,尚能保留至今者有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宋氏树畜部四卷》明宋诩著,包括畜兽、畜禽、畜蜂等部分;清朝的畜牧学著述保留下来的较多,但多为各论专著或分散在农书中的畜牧内容。

有关现代畜牧科学的经典著作,在基础学科方面有杜克氏(H.H.Dukes)编著的《家畜生理学》,1933年出版,1955年出了第7版以后,由后继学者编写至1984年,出了第10版,是世界很多国家畜牧兽医教学的主要参考书。在遗传育种方面经典著作有摩尔根(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5)的《基因论》(1914年出版,美国);达尔文(Charles Darwin,1809~1882)的《动植物驯化中的变异》(1866年出版,英国);费雪尔(Ronald Aylmer Fisher,1890~1962)的《自然选择的遗传理论》(1930年出版,英国);勒什(J.L.Lush)的《动物育种计划》(1945年、1963年、1965……美国);汉蒙(John Hammond,1889~1964)的《农畜的繁育、生长和遗传》(1940年出版,1983年第5版,英国)。在家畜饲养方面的重要著作有莫尔逊(F.B.Morrison)的《饲料与饲养》(1967年第23版,美国);梅纳德(Leovard A.Maynard,1887~1972)的《家畜营养》(1937年第1版,1979年第7版,美国);拉西特(James William Lassiter)的《家畜营养》(1982年出版,美国);司考特等(Milton L.Scott等)的《鸡的营养》(1969年出版,1982年第3版,美国);贝尔及富里曼(D.J.Bell&B.M.Freeman)主编的《家畜生理及生物化学》(1971年出版,美国)。在繁殖方面的著作有米罗万诺夫(V.K.Milovanov)的《农畜的人工授精》(1938年第4版,莫斯科);柯尔及卡普氏(H.H.Cole&P.T.Cupps)主编的《家畜繁殖》(1959年出版,1991年第4版,美国);哈费(E.S.E.Hafez)主编的《农畜繁殖》(1962年出版,1987年第5版,美国);派里(Enos J.Perry)主编的《农畜人工授精》(1945年出版,1968年第4版,美国)。

中国现代畜牧科学方面的著作,多结合教科书的编写和部分上述著作的中译本,如胡朝阳的《畜产学各论》(1910),吴剑心的《农业动物饲养法》(1924),郑学稼的《家畜饲养学》(1933)、《养牛学》(1947),王栋的《牧草学通论》(1950)、《动物营养学》(1951)。自60年代起加强教材建设,编著有各分支学科的书籍。

总之畜牧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以生物科学为基础,以社会科学为指导的应用学科。它随着人类生活的需要和相关基础学科的发展而发展,在理论上要求能指导生产,满足人类需要的畜禽本身和相应的产品,在实际上要求能不断提高畜禽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技术措施,以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类生活中某些物质与精神上的需要,为此畜禽生产的内容和效率,也在不断地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