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中国草原

中国草原面积约396703万公顷,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3.6%,其中可利用面积为31538万公顷,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部。从大兴安岭起,经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缘,至横断山脉划一斜线,线以西为草原集中分布区,以东为农耕区(其间约有草原440万公顷)。中国重要的饲用植物不下6000种

中国草原面积约396703万公顷,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3.6%,其中可利用面积为31538万公顷,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部。从大兴安岭起,经黄土高原北部、青藏高原东缘,至横断山脉划一斜线,线以西为草原集中分布区,以东为农耕区(其间约有草原440万公顷)。中国重要的饲用植物不下6000种,占世界主要禾本科和豆科牧草种类的85%以上。草原上养育的各种家畜(不包括猪)量占全国1/3以上,其中有多种著名畜种,如三河马新疆细毛羊伊犁马西藏羊、沙毛山羊和阿拉善骆驼等。

类型

中国的草原类型复杂。荒漠草地类与半荒漠草地类主要分布于西北内陆,多属冷荒漠类型;斯太普类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宁夏南部、甘肃中部、陕西北部,为地带性欧亚大草原的一部分;湿润草地类分布于斯太普与森林草地的过渡地带,其阴坡可天然成林,阳坡则为灌木、高大杂类草及禾草;温带森林草地多为森林退出后的次生草地,其中包括林间草地,分布于从东北到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热带与亚热带森林草地类分布于东部沿海及云贵高原的南部低地;萨旺那草地类分布于海南及云南少数地区;冻原(高山)草地类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森林线高度以上的山地;亚高山草地类则为高山草地与森林草地的过渡类型,面积不大但生产能力甚高。

分区

按照草地类型及其生产特点,中国草原可分为7个区域。

西北干旱荒漠哈萨克—蒙古系家畜区

包括新疆、甘肃、宁夏及内蒙古西部,草地面积为15588万公顷。可利用面积为4277万公顷,约比耕地面积大7倍,居全国各区之首。年平均温度5~8℃,降水量自几十毫米到300毫米,集中于7、8两月,大于0℃积温2300~3700℃,草原湿润度0.29~0.85,日照充足,为3000~3500小时/年,相对湿度<50%,有时在10%以下,地带性土壤为棕漠土、灰棕荒漠土,水分较好的半荒漠草地有棕钙土及灰钙土分布。因基质不同,可分为沙质荒漠(沙漠)、砾质荒漠(戈壁)。主要植物为蒿属植物(Artemisia spp.)、猪毛菜。灌木有沙拐枣、柽柳、银沙槐(Amodendron)等,小乔木有白琐琐、黑琐琐(H.ammodendron)。春季水分适度时常有旺盛的旱中生短命植物和类短命植物,短时期内形成良好的覆盖。干草产量40~500千克/公顷·年。在较湿润的山地草原,有斯太普型植被分布于河谷地带,三叶草、鸭茅等生长茂盛,为中国主要的哈萨克羊、山羊、骆驼产区。著名的新疆细毛羊伊犁马等在此育成。

东北森林草原蒙古系家畜区

包括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冬季严寒长达6~8个月,1月份平均气温-15~-30℃,绝对最低温可达-50℃,夏季20~24℃,年降水量500~800毫米,年变率较小,15%左右,适宜冷性多年生牧草生长。土壤以黑钙土、暗栗钙土为主。草地面积为5241万公顷,可利用的草原面积为4241万公顷,略大于耕地面积。干草产量约4000~7500千克/公顷·年。特征植物以羊草为主,其他有无芒雀麦、披碱草、草木樨、各种野豌豆和菊科杂类草等。为黄牛、蒙古羊的主要产区。

华北落叶阔叶林黄牛、绵羊区

包括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华北平原、黄淮平原等地区,草地面积为1691万公顷,可利用面积为1371万公顷,约为耕地面积的37%。夏热多雨,冬冷晴燥,年平均温度8~11℃,7月份22~24℃,1月份-3~-5℃,大于0℃积温3700~5000℃。年降水量500~700毫米,集中于夏季,年变率25%。年平均相对湿度70%,多春旱,少积雪,草原湿润度1.18~1.45。土壤为褐土、粘化黑垆土,西北缘有栗钙土。植物以辽东栎、蒙古栎为主的落叶阔叶林。杨、榆、侧柏、赤松(Pinus densiflora)及次生灌丛草地广泛分布。灌木有二色胡枝子、荆条、沙棘等,多数温带中生牧草如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冰草、草、大油芒、早熟禾等也能生长。鲁西牛南阳牛、寒羊等均产于此区。

华中常绿—落叶阔叶林黄牛、水牛区

大体为横断山脉以东、秦岭以南、南岭以北的长江流域地区,包括若干山地及湖、海滩涂草地。草地面积为2859万公顷,可利用的草地面积为2387万公顷,约为耕地面积的74%。年降水量800~1000毫米,年变率15%,年平均温度14~19℃,1月平均温度4~5℃,草原湿润度为1.45~1.82,大于0℃积温5000~7200℃。适宜多种中生牧草的生长。土壤主要为黄棕壤及黄褐土,酸性,pH4~5.5,植被以常绿阔叶树为特征,如青冈(Cyclobalanopsis spp.)、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白栎(Quercus fabri)、栓皮栎(Q.variabilis)等,草本植物有白茅、芒(Miscanthus sinensis)、刺芒野古草(Aundinalla setosa)、毛花雀裨、黄背茅、绿叶胡枝子、牡蒿(Artimisa japonica)等。海拔800米以下地区夏季常有伏旱,中生冷性牧草休眠;而冬季低温又使暖性牧草难以越冬,是本区人工草地的重大问题。本区为黄牛、水牛交叉地带;因多灌木,也为山羊适宜区,山地可养绵羊和肉牛。

华南常绿阔叶林水牛、山羊区

包括南岭以南、云贵高原以东的地区。草地面积为450.1万公顷,可利用的草地面积为383万公顷,约为耕地面积的84%。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大于0℃积温7300~7800℃,草原湿润度为2左右,冬秋少雨,为旱季。土壤以黄壤和红壤为主,前者有机质含量5%左右,后者2%以下,15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土,有机质含量5%~10%。植被北部为南亚热带季风阔叶林,南部为热带季雨林。以栲类为主,如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s)、米槠(C.carlesii)、鹿角栲(C.armata)等。青冈(Quercus glauea)、竹(Bambusa spp.)、金合欢(Acasia spp.)广泛分布,草本植物有大菅草(Themea gigantea)、棕叶芦(Thysanolaena maxima)、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等高草草丛,中、低草丛有白茅、野苦草、金茅(Eulalia speciosa)、纤毛鸭嘴草(Ischaemum indicum)、鹧鸪草(Eriachne pallescens),豆科的山蚂蝗、葛藤广泛分布。栽培牧草多为有一定抗寒能力的热带牧草如象草、狗尾草属的卡松狗尾草(Setiria sphacelata cu.kazungula)、臂形草属的旗草、马唐属的潘格拉草(Digtaria decumbens)、雀稗属的种及豆科的柱花草、圆决明(Cassia rotundifolia)、大翼豆等。为肉牛、山羊和鹅等的适宜区。

西南常绿—针叶阔叶林山羊、黄牛区

以云贵高原为主体,包括鄂西、湘西部分地区。草地面积为5575万公顷,约为耕地面积的1.77倍。年降水量为800~1100毫米。大于0℃积温5000~7200℃,年平均温度14~19℃,1月平均温度3~5℃,7月20~24℃,草原湿润度1.45~1.82,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南部印度洋季风区冬半年为旱季。土壤主要为黄棕壤和黄褐土,云南南部为红壤。有机质1%~3%,植被以青冈属占优势,如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gracilis)、小叶青冈(C.myrsinaefocia),也多栲树、马尾松(Pinus masso-niara)、华山松(P.Armandii)等。森林砍伐后的次生灌丛广泛分布,如多花木兰、铁扫帚(I.bungena)、苏木兰(I.carlessi)、马棘(I.pseudotinctoria)等及众多的胡枝子都是重要放牧饲用植物。草本植物尤其丰富,如虉草属、稗属、马唐属、三毛草属、雀麦属、剪股颖属、鹅观草属、羊茅属等。三叶草与多年生黑麦草、鸡脚草为广泛应用的栽培牧草。黄牛、山羊和半细毛羊都宜生存。

青藏高原藏系家畜区

包括青藏高原的全部。草原面积为8267万公顷,可利用草地面积为5338万公顷,约为耕地面积的130倍,年平均温度0℃左右,大于0℃积温1100~1700℃,年降水量400~650毫米。降水频繁而短暂,集中于暖季。草原湿润度大于1.82,土壤以草毡土为主,生草土絮结紧密,植被以嵩草属为主,如高山嵩草矮生嵩草、粗状嵩草(K.robusta)及多种苔草;禾本科草有多种针茅,如紫花针茅、异针茅(S.aliena)、疏花针茅(S.penicillata)、羽柱针茅、长芒针茅(S.bungeana)、沙生针茅和多种三毛草(Tristum spp.),还有发草(Deschampsis spp.)、草、鹅观草、披碱草、早熟禾、羊茅等,至于赖草(Leymus)、雀麦、三芒草、细柄茅(Ptilagrostis)等虽然种数不多,但分布普遍。各种龙胆(Gentiana)、点地梅(Androsace)、火绒草(Lenotopodium)、老鹳草(Geranium)、马先蒿(Pedicularis)、乌头(Aconitum)、翠雀花(Delphinium)及灌木杜鹃(Rhodo-dendron)、忍冬(Lonicera)、沙棘(Hippophae)、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高山绣线绒(Spiraea alpina)为本区景观植物。

经营现状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粗放经营的传统仍普遍存在。其特点为牧区家畜营养绝大部分取自于草原牧草。家畜数量和品质受天然草原营养条件的制约,较少人为调控,突出表现为:①牧草生长量与家畜营养需要量之间的季节不平衡(见季节畜牧业、春乏),枯草季节可使家畜体重耗损达30%以上,是季节的失衡。②草地的生产能力与家畜现存量之间的地区不平衡,即草地对家畜的承载力,不同地区有畸重畸轻的差别。畸重则放牧过重,畸轻则利用不足,利用过度与不足形成双重浪费,是地区的失衡。③草地生产特性与家畜品种组合之间不尽合理。一定的草地植物学组分与一定的草食家畜组分相结合,其生态位才能减少重叠,充分发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水平,当前植物种群与动物种群之间的传统组合,只能发挥草地生产能力的30%~60%,为种间的失衡。以上三种失衡,只达到草原生产潜势的6%,远低于较发达地区12%的水平。

针对上述情况,中国草原畜牧业生产采取了若干措施:①农牧民对草地、家畜双承包,以调整其不合理的放牧强度与种间失衡。②草原生产水平的衡量标准改头数指标为畜产品单位指标,客观度量其生产水平,以免因家畜头数过度增长而使草地负担过重。③建成人工草地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牧草种子基地各三十多处,人工草地约1073万公顷(1990),对局部地区防灾救灾起了一定的作用,改良草地面积正在加快发展。④提倡季节畜牧业,以缓解为害严重的春乏损失,在新疆、内蒙古等地已见成效。⑤逐步开展划区轮牧,严格草地利用科学管理系统以减轻草畜之间季节不平衡。⑥国务院颁布草原法,各省区制订实施细则,加强草原管理,防止草原退化。⑦中央与地方政府投资扶助农牧民,在全国不同地区建立草业系统工程项目,示范推广现代化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