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称霉根、烂蒲头。桑树根部的重要病害之一,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中国的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河北、湖南、广东和台湾等省各蚕区都有发生为害。病株生长显著衰弱,叶形变小,叶色发黄,生长缓慢,进而从枝梢顶端或细小枝条开始枯死,最后引起全株死亡(图)。病原 桑紫纹羽病的病原为卷担子菌,木耳目,木耳菌科,卷担子属,学名为Hc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
又称霉根、烂蒲头。桑树根部的重要病害之一,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中国的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河北、湖南、广东和台湾等省各蚕区都有发生为害。病株生长显著衰弱,叶形变小,叶色发黄,生长缓慢,进而从枝梢顶端或细小枝条开始枯死,最后引起全株死亡(图)。
桑紫纹羽病的病原为卷担子菌,木耳目,木耳菌科,卷担子属,学名为Hc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在病根表面的菌丝体为紫红色,宽5~6.5微米,能纠集成根状菌索。根状菌索内部紧密,外部疏松,粗0.5~1.0毫米,呈长绒状或不规则分枝,错综成网状。菌核半球形,呈紫色,长宽为1.1~1.4×0.7~1.0毫米。菌核的剖面,外层为紫色,稍内为黄褐色,内部为白色。菌核和根状菌索都能抵抗不良的环境条件。在病树干基部形成的紫色菌膜,即此病菌的子实体,呈皮膜状,待表面略呈粉质时,表明已产生担子和担孢子。担子无色,圆筒形,有隔膜3个,分隔成4个细胞,长宽为25~40×6~7微米,多向一方弯曲,在凸面的每一个细胞上,各长出一个小梗,在小梗上着生担孢子。小梗无色,圆锥状。担孢子无色,单胞,卵圆形,顶端圆,基部尖,长宽为16~19.5×6~6.4微米。
病菌以菌丝体、根状菌索或菌核随着病根或遗留在土壤中越冬,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先从根状菌索及菌核上长出营养菌丝,从皮孔或毛细根侵入桑树新根的柔软组织,被害细根软化腐朽,以致消失后,逐渐延及粗根。以后再在病根表面形成根状菌索和菌核,在树干基部形成膜状子实体。影响发病的因素主要是水湿,凡排水不良的桑地有利发病。此外,在桑地间作易感病的甘薯、马铃薯,花生、大豆、萝卜、胡萝卜等作物,极易造成为害,熟地育苗也往往病重。从发病到死亡,所经时期的长短,因树龄和环境条件而异,幼龄苗木死亡较快,在土壤湿度大、土温高、阳光猛烈时,病害发展快,桑株死得也较快。除桑以外,本病还为害花生、马铃薯、胡萝卜、茶、梨、苹果等百余种植物。
桑紫纹羽病及其病原菌
此病的主要症状,在地下部及地际是先使根皮失去光泽,以后逐渐变成黑褐色,和健根的鲜黄色显然不同。病害后期使桑根皮层腐烂,但外部的木栓层和中间的木质部腐烂较难,结果皮层烂尽,剩下栓皮和木质部彼此完全脱离,栓皮象一个套子套在木质圆柱上。被害桑根的表面并缠绕有紫色的根形菌索,以后菌丝纠集成片,包绕在露出地面的树干基部,呈现紫色绒状菌膜,此菌膜在潮湿时,甚至能扩展到地面。于5、6月间在菌膜表面形成子实层,而微现粉质状,此即病菌的担子及担孢子。在腐朽的根部除菌索外,并生紫色的菌核。
选栽无病苗木,对可疑的苗木进行消毒,进行轮作,在病地改种非寄主植物,加强肥培管理,使桑树生长良好,增强抗性,新辟桑园的土壤要进行检查,若有病菌存在,应进行病土消毒后,再种植桑苗。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