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土壤诊断层

用于鉴定土壤类别(taxa),在性质上有定量指标的土层。诊断层的概念是1960年由美国在其《第七次土壤分类草案》中提出,后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1975)中加以完善。此后为不少国家和国际土壤组织接受,但不同国家土壤分类所应用的诊断层及其鉴别标准常结合其具体土壤情况有所调整,不全相同。

用于鉴定土壤类别(taxa),在性质上有定量指标的土层。诊断层的概念是1960年由美国在其《第七次土壤分类草案》中提出,后在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oil Tax-onomy,1975)中加以完善。此后为不少国家和国际土壤组织接受,但不同国家土壤分类所应用的诊断层及其鉴别标准常结合其具体土壤情况有所调整,不全相同。中国土壤系统分类自1985年起经多年研究和几度修订,于1991年提出《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首次方案),制定了具有中国土壤分类特色的诊断层。土壤诊断层与土壤发生层有平行之处,但有区别。有些诊断层与相应的发生层概念一致,例如,诊断层中的淀积粘化层相当于发生层中的粘粒淀积层(Bt);诊断层中的灰化淀积层相当于灰化土剖面中的腐殖质-铁淀积层(Bhs),但作为诊断层均有明确的内容和定量指标。有的诊断层可包括不同土壤中的不同发生层,例如,漂白层既可是灰化土的灰化层,也可是白浆土的白浆层,或其他土壤剖面中由侧洗作用造成的漂洗层。有的诊断层的建立比发生层为细,例如作为发生层的腐殖质层可分出:暗沃表层、暗瘠表层和淡薄表层。诊断层按其在单个土体(见土壤剖面)中的形成部位可分为诊断表层和诊断表下层。

诊断表层

是位于单个土体最上部的诊断层。但并非发生层中A层的同义语,也包括由A层向B层过渡的AB层。例如:①有机表层,是经常被水饱和、泥炭状有机质含量极高或被水饱和时间不到一个月,枯枝落叶质有机质含量极高的诊断表层;②暗沃表层,是腐殖质含量高或较高,盐基饱和度≥50%的诊断表层。③暗瘠表层,是腐殖质含量高或较高,盐基饱和度<50%的诊断表层;④淡薄表层,是腐殖质层发育较差的诊断表层,有机质含量低,亮度和彩度高,或有机质和颜色虽符合暗沃表层或暗瘠表层的条件,但厚度较薄者;⑤灌淤表层,由灌溉水中所含泥粒在长期灌溉过程中逐渐淤积,并经耕作混合失去淤积层理而形成的诊断表层;⑥堆垫表层,是长期耕作,施入大量上粪或富含有机质土壤,或堆积其他矿质泥土而形成的诊断表层;⑦肥熟表层,长期种植蔬菜,大量施用有机肥和土杂肥,精耕细作,频繁灌溉而形成腐殖质和磷含量较高的诊断表层;⑧水耕表层,在淹水耕作条件下形成的诊断表层(包括耕作层和犁底层)等。

诊断表下层

在土壤表层之下形成的土壤,包括发生层中的B层(如淀积粘化层)和E层(如漂白层),它们在土壤遭受剥蚀的情况下,可以暴露于地表。例如:①漂白层,是粘粒或游离氧化铁淋失的土层;②雏形层,风化—成土过程中形成,无或基本上无物质淀积,带棕色或红色色调,且有土壤结构发育,保持母岩构造的部分<50%的B层;③腐殖质淀积层,在酸性条件下腐殖质淀积的土层;④淀积粘化层,表层粘粒分散后随悬液向下迁移并淀积于一定深度中所形成的土层,又叫粘粒淀积层;⑤钙积层,具有一定厚度、一定自生碳酸盐含量,但未胶结的诊断层;⑥石膏层,富含次生硫酸钙但未胶结的土层;⑦碱积层,交换性钠含量高的特殊淀积粘化层;⑧灰化淀积层,螯合淋溶作用形成的一种铁铝和腐殖质淀积层;⑨耕作淀积层,旱地土壤受耕种影响而形成的腐殖质-粘粒或腐殖质-粉粒-粘粒淀积层;⑩水耕氧化还原层,水稻土中在水耕表层之下具有水耕氧化还原斑纹特性的土层等。

各诊断层除赋予明确的定义外,均规定有供鉴定用的具体形态指标和一系列定量化理化性质和(或)矿物学特性指标。

在土壤分类中的意义

由于诊断层产生于成土过程,并具有定量化的特性,使土壤系统分类能建立在土壤发生学原则的基础上,不以成土过程本身或成土条件作为分类依据,而是以成土作用的结果中具有鉴定价值的形态性状作为鉴别指标,这就保证了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依据的土壤系统分类的客观性并具有明确的边界。例如,在《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灌淤表层、堆垫表层、肥熟表层、水耕表层等人为表层与耕作淀积层或水耕氧化还原层的存在是鉴别人为土纲的依据,而前者又分别是划分灌淤土类、土类、肥熟土类和水稻土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