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土壤资源

大洋洲人口虽然较少,分别占世界总人口的10%、6%、0.5%,但拥有的未耕地面积分别占其耕地面积的78%、87%、86%;而亚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56%,可耕地却只有20%,其中77%已被垦殖。因此,如何针对不同地区土壤资源的情况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已成为世界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中国在960万平方公里陆地上,有着类型繁多的土壤资源。

具有农、林、牧业生产力的各种类型土壤的总称。人类生存所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很大部分来自土壤,所以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

分布

地球上无冰覆盖的陆地面积有130多亿公顷,其中可耕地30多亿公顷,约占总面积的1/4。已耕地约有14亿多公顷,只占陆地面积的10.6%,还有14.7%的可耕地有待开发,生产潜力仍然很大。但这些待垦的耕地分布很不均衡,特别是与人口的分布不相适应,非洲、南美洲、大洋洲人口虽然较少,分别占世界总人口的10%、6%、0.5%,但拥有的未耕地面积分别占其耕地面积的78%、87%、86%;而亚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56%,可耕地却只有20%,其中77%已被垦殖。因此,如何针对不同地区土壤资源的情况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已成为世界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中国在960万平方公里陆地上,有着类型繁多的土壤资源。从热带的砖红壤到寒温带的漂灰土,从黄土高原的褐土到南方丘陵地区的红、黄壤,从滨海的盐土到极高山的寒漠土,有几十个土类,为农、林、牧、副业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但不同土壤资源类型的自然生产力差异很大。中国耕地面积约990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0.4%左右,为世界耕地面积的7%,人均耕地面积约0.1公顷,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因此,进一步挖掘土壤资源的生产潜力是十分迫切的问题。

土壤生态系统

土壤资源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表现的生产力与其肥力关系甚为密切。肥力是土壤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土壤生长植物的能力(见土壤肥力)。土壤是无数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生长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在那里进行着生物与环境间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和转化。自然界中一定空间的土壤和生长在其中的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逐步趋向动态平衡,构成了相对稳定的统一整体,特称之为土壤生态系统。它具有一定结构和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等功能,并有与其他系统不同的特点,即它是一个可解剖的样块或实体,组成复杂,具有种类、数量很多的生物群体及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的无机环境。它以生物为中心,并与活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转换相联系,形成一个特殊循环模式的开放系统。

土壤区划

土壤资源的空间存在形式具有地域分异规律,不同地带的土壤资源不同;但从土壤总体性质来看,地表可划分为若干相似性较多而差异性较小的土壤区域。将相似土壤划在同一区,与其他土壤分开,并按照划分出的单位来探讨土壤组合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性,这就是土壤区划的内容。土壤区划的目的是为因地制宜地合理配置农、林、牧业,合理安排生产,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挥土壤生产潜力,提高农业生产率提供科学依据。进行土壤区划时,必须以地带性概念作为主要理论基础和高级区划单位划分的依据。同时认真分析、研究土壤的发生、性状和分布规律及其相关的自然地理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确切反映地区性的差异,做到土壤区划与农业的区域特征相吻合。

评价

为了做到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必须对土壤资源进行科学评价,以探明特定区域土壤对发展农业、林业、牧业生产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土壤资源评价通常掌握3个方面:①土壤属性是土壤资源评价的基础,包括土壤理化性状和剖面构型,它是成土条件和成土过程的综合反映,与发生类型、肥力特征、分布规律相联系,也涉及土壤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②土壤利用方向和土宜是土壤资源评价的中心,它包括农业、林业和牧业的利用途径及具体配置的适宜性。不同土壤利用方向和土宜形成各种不同要求的评价,如以发展农、林、牧业为目的的综合性土壤适宜性评价;以发展特殊经济作物(如橡胶、茶叶)的土宜评价;以改造土壤为目的的盐碱土改良、低洼地改良、水土保持、营造防护林、治山治水、农田基本建设等各项土壤评价等。③土壤生产力是土壤资源评价的标准,这不仅包括土壤肥力特征,同时还与土壤开发利用的不同条件和要求、土壤的有利因素和限制因素、土壤改良培肥措施的难易程度、产品质量和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相联系。生产力综合反映了土壤资源的质量。

土壤资源评价的基本对象是土壤类型和土壤区域。评价方法常用的有指数法和等级法。指数法是对各个评价项目的分级指标以指数表示,把各种评价项目中不同的计量单位处理为无量纲;指数系统不仅能分别表示不同评价项目的质量高低,同时还可将以性状特征表示的评价项目数量化。等级法是把土壤资源的质量直接分为若干等级加以评比,这在统计处理上较指数法简便。

土壤资源破坏

主要表现在:①土壤侵蚀加剧。由于乱砍滥伐森林和不合理的开垦,引起水土流失,给农业和生态带来严重影响。美国受风和水侵蚀的土壤面积占其国土的1/2,每年损失表土达30×108吨。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水侵蚀农田面积达1.5×103公顷。中国50年代初水土流失面积为116×104平方千米,虽然治理了40×104平方千米,但仍有150×104平方千米。黄河、长江每年输沙量约20×108吨,折合每年毁坏肥沃土壤达40万公顷,相当于流失化肥约4000×104吨。由此可见,防止土壤侵蚀土壤资源保护中亟待解决的问题。②土壤肥力减退。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世界各地许多耕地土壤肥力不断下降,这显见于化肥效益日趋降低。许多国家化肥用量虽然大幅度增加,然而作物增产量却远远低于化肥增长的幅度。在中国,许多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下降,东北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原可达7%~10%,开垦不到百年,许多地区已下降到3%~4%,甚至2%左右。许多红壤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由5%~8%降至1%~2%。低产田在水稻土中占1/4左右,其中排水不良、耕性甚差及积盐、污染的低产土壤各占1/3。③土壤沙化加剧。全世界沙漠化和受沙漠化影响的面积达3800×104平方千米,每年沙漠化约以6×104平方千米速度扩展。中国沙漠化也在继续发展,据估计,每年约以6.7×105公顷的速度扩展着。④非农业占地不断扩大。由于城市化和市政建设用地需要量不断增长,农业用地日趋缩小,预计全世界到2000年将有2亿公顷的肥沃农田成为非农业用地。在中国南方地区的耕地占用比率在2%~3%之间,虽然开垦面积有所增加,而耕地面积反而缩小,因此对土壤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布局,控制非农业占地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合理利用

为了使土壤资源长期为人类利用,并满足后代需要,必须对土壤资源实行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

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地球陆地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土壤类型繁多,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土壤利用和管理必须根据各区域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分别采取不同措施。

综合性原则

土壤资源不仅经受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影响,还受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制约。如果只用单项措施往往很难奏效。为了使改良土壤达到很高效益,就要应用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生态学原则

土壤的性状与环境条件紧密相关,在开发利用土壤资源时,应按生态系统的观点,把土壤资源、生物资源和环境条件统一起来。只有创建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充分发挥土壤的生产能力,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措施

合理管理和利用土壤资源的具体措施一般从以下3方面着手。

控制和改造自然力的破坏作用

森林对水源涵养、保护土壤起着重要作用,森林的采伐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严禁滥砍森林。在水土流失地区要采取改土、治水、造林、种草相结合的措施加以治理。沙漠化地区要建立防护林体系,以控制风蚀。草场要确定合理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招致土壤衰退。此外,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以减轻对土壤资源的压力,避免生态平衡失调。

改造土壤的不良性状

世界土壤资源中,有各种障碍因素者约占89%,对这些土壤要采取各种针对性措施,排除障碍,提高土壤生产力。如采取排水措施,排除土壤渍害,防止土壤潜育化;通过水利、农业技术和化学的措施改良盐碱土;应用掺砂和掺粘的客土法改良土壤过粘或过砂的不良性状;施用石灰防治土壤酸化;通过污染源管理和相应的农业措施治理土壤污染以及施用化学肥料解决土壤营养亏缺,施用有机肥料全面提高土壤肥力等。土壤通常是多种障碍并存,因此在改造中,要抓住主要矛盾,突出主要措施,同时配合其他相应措施。

实行合理使用和正确管理土壤资源的制度

根据不同土壤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使农、林、牧都能合理配置,各得其所,并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全面地、稳定地发展;同时贯彻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合理的土壤利用方式,使土壤生产力和肥力在使用中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