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巧用“棚中棚” 虫害影无踪

发布时间: 2020-02-26 08:27:03    字体大小:

相邻的两片豇豆地,一边茎壮叶绿、果实饱满,另一边则植株矮小、虫害严重。之所以产生如此反差,奥秘在于两个地块上所搭的大棚。长势较好的大棚之内还“套”有若干小棚、密闭完好;长势较差的大棚内没有小棚,四周篷布呈卷起状态。

  这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高建明团队正在进行的对比试验。在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由此提炼出的“可大幅度减药增产的防虫网新技术”获得优秀产品奖。在高建明看来,通过纯物理手法切断大棚内不同地块间害虫迁移路径,犹如阻断病毒交叉感染,十分契合现代农业绿色安全的发展路径。

  作为一名农业技术专家,与害虫作战,是高德明的工作常态。在生产一线,他发现,很多菜农虽然建设了大棚,但防虫效果并不理想。其中的症结之一,在于都市农业背景下蔬菜种植销售越来越呈现出短周期性。而为保证一年四季都有产品出售,农户一般会在大棚内分块种植一种或多种蔬菜,并设法让不同小地块作物错开生长周期,这样隔几天便可播种一批、采收一批。由于生长阶段参差不齐,每次打药时,农户一般也不会将棚内蔬菜全部打一遍,而往往只给那些虫害较为严重的地块喷施。由于不同地块间缺乏有效物理隔断,打药地块的虫子有些会迁移到旁边地块继续为害,从而使整个棚内的虫害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情况。“有些农户无奈之下,干脆将大棚卷起,任凭虫子进入。”高建明说。

  针对这种情况,高建明带领团队研究出了一种“棚中棚”新型技术,在不改变大棚蔬菜一年多次错峰收获耕作方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减少虫害影响。具体而言,便是在已建成的大棚内,用防虫网再隔出若干小棚。防虫网一般使用孔径0.425毫米的40目白色网,保证粉虱、蚜虫、跳甲等成虫不能进入产卵。每个小棚里的蔬菜成熟后快速采收,一般5天左右完成,然后卷起防虫网,清除棚内残枝败叶及周边杂草,犁地、晒地约5天,让绝大部分虫子饿死或迁走。播种后再放下防虫网。

  高建明告诉记者,实践证明,这种小棚对于不需要昆虫授粉的叶类蔬菜以及萝卜、豇豆、水果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等防虫效果显著。而对于需要昆虫传粉的瓜类作物,则可在花期进行人工授粉、喷洒激素或在防虫网内放置蜜蜂箱。“即使网里残存虫子,也可辅之少量打药或用黏虫板、杀虫灯等手段使其几近绝迹。”高建明说。

  目前,这项技术已经在广东、海南等多地获得应用。尝到甜头的广州市昌瑞农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何美杰向记者算了一笔账,防虫网硬件设施每亩造价3500元左右,而应用“棚中棚”技术,小白菜几乎不用打药就可以良好卖相和安全品质上市销售。“这在之前几乎不可想象。”何美杰说,每茬亩均还可增产500斤左右,直接增收1500元,算上减少农药等投入品和喷施农药人工成本300元,每亩可实际增收1800元。

  “其实,设施成本还可以继续降低。”一旁的高建明支招道,由于防虫网很轻,可将顶部支撑钢管换成塑钢线,“这样搭棚每亩只需要3000元左右。”

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