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本书以“欠发达、欠开发”的贵州省为例,以2007年开展的扶贫主题调研资料为基础,以全面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背景,以推动欠发达地区农村可持续扶贫开发与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为主题,系统研究了欠发达地区新时期农村扶贫开发思路、政策调整以及扶贫机制创新等问题。
全书共分为总论、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对策研究四个部分,共10章。
总论(第1章)对本书所要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思路、方法、范围等进行了分析和界定。
理论研究(第2~3章)紧扣新时期农村扶贫开发与加快贫困地区发展这一主题,系统梳理贫困与反贫困的相关理论并进行必要的演绎分析,总结回顾国际反贫困实践、模式、经验以及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简要历程,分析研究现阶段中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分布、特征及反贫困面临的主要问题,展望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背景下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以及扶贫开发思路与政策调整的方向,从而为探讨欠发达地区新时期农村扶贫开发思路与对策提供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
实证研究(第4~8章)在回顾贵州农村反贫困的历史轨迹,探讨贵州实施反贫困的主要途径、措施、模式及其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从有利于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统筹区域协调的角度,深入研究了贵州贫困地区区划、各贫困区域特点以及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剖析了现阶段贵州农村贫困人口分布特点、农村剩余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及其差异性,以及新时期贵州农村扶贫开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同时,结合欠发达地区农村反贫困实际,反思了现行农村扶贫开发机制与政策,为推动新时期扶贫开发机制创新与政策调整奠定基础。
对策研究(第9~10章)以前述系统分析、研究为基础,提出了欠发达地区农村扶贫开发与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对策措施与相关政策建议。
本书研究认为,贫困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多维的概念,全面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后,并不意味着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结束,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并没有改变。
落实农村低保只是使长期困扰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中国农村大规模的低收入贫困人口或相对贫困人口将长期存在,而要解决农村大规模的相对贫困问题,比单纯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要复杂得多、难度要大得多。
因而在全面落实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后,现行的以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并重的扶贫开发思路与政策,需要随着宏观政策环境以及贫困人口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调整的方向和重点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切实帮助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相对贫困人口)解决其长远发展问题,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
同时,在深入研究以贵州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反思现行农村扶贫开发机制与政策的基础上,本书研究认为,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推动新时期欠发达地区农村扶贫开发,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从创新工作机制、推进制度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机制,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二是从建立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调整资金投入结构等出发,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强化扶贫开发重点领域;三是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贫困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扎实推进新时期欠发达地区农村扶贫开发;四是调整扶贫开发思路,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进一步完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方式,积极构建城乡产业互动发展机制和生态文明产业体系,增强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