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平阳黄汤

专题简介

平阳黄汤,有“杯中黄金”之美誉,以“干茶显黄,汤色杏黄、叶底嫩黄”的“三黄”而著称。每年的春天,新抽枝的鲜叶,带着入冬以来蕴藏的丰富营养,带着大自然的纯净,创造了它得天独厚的品质与风味。

平阳黄汤历史悠久,地处江南的温州,自古就出好茶。早在《唐书·食货志》就有记载:“浙产茶十州五十五县,有永嘉、安固、横阳、乐城四县名。”其中的横阳,就是今天的平阳。虽然在当时还没有“黄汤”的名字,但黄汤的加工工艺已有雏形。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喜爱家乡茶的故事在平阳民间广为流传,相传 “黄汤”之名的由来或许与黄公望有关。

宋代,温州郡建茶场于平阳,设置专管茶叶机构,缴纳茶税。

平阳黄汤茶始制于清乾隆(1736~1795年)年间,以上乘的品质、独特的风味受到朝廷青睐,遂纳入贡品,距今已有200余年。一直到光绪(1875~1908年)、宣统(1909~1912年)年间,该茶仍作为贡品进奉朝廷。

民国时期,每年有千余担平阳黄汤茶销往北京、天津、营口等地。

解放后,平阳黄汤茶因多种原因停产,并由于缺乏文字记载,其加工工艺逐渐失传。此后的数十年,平阳黄汤茶几乎销声匿迹。

20世纪80年代,为恢复平阳黄汤的加工工艺,平阳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林平与水头名茶开发场的卢立浣、陈积柱等开展合作,共同从事黄汤茶叶的加工研究,进行了多年摸索。经10多年反复试制,终于攻克了揉捻、发酵、闷烘等三道茶叶加工工艺关键技术,成功开发出平阳黄汤加工工艺,以及加工成品茶叶,一套完整的“平阳黄汤茶叶加工工艺”终于出炉。

平阳县地质属浙闽太平洋沿海基底隆起带,以火山形成地貌为主,境内山丘、平原、滩涂、岛屿等地貌多样,地势西高东低,海拔落差悬殊。西部棋盘山最高点达1231.2米,东部海洋地海拔仅为3.2米,呈“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理格局。

平阳黄汤茶主要产于浙南平阳县水头、昆阳、南雁等地,品质以平阳北港的南雁荡山脉朝阳山区所产为最佳。这里土壤偏酸性,良好的环境和充足的植被孕育出制作平阳黄汤的茶鲜叶。

平阳黄汤茶,属于六大茶类黄茶类中的黄小茶。其茶叶在清明节前开采,采摘标准为细嫩的一芽一叶和一芽二叶初展,采摘要求大小匀齐一致。平阳黄汤茶制造分摊青、杀青、揉捻、闷堆、初烘、闷烘等工序。焖堆是形成黄汤的重要工序,时间约为10-15分钟,摊凉后进行初烘。

平阳黄汤外形条索细紧,锋毫显露,色泽黄绿,汤色杏黄明亮,香气清芬高锐,滋味鲜醇爽口,叶底芽叶成朵匀齐。具备“干茶显黄,汤色杏黄、叶底嫩黄”的“三黄”和“浓而不涩,厚而甜醇”等特征。

平阳黄汤茶与水的比例约1∶50,即3g干茶配搭150毫升沸水。冲泡时,温度不能过高,85~90℃的水就足够,温度太高了,茶的香味会损失掉。

可以用玻璃或者白瓷茶具冲泡,泡好后应该立刻饮用,放凉后,香味会散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