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简介
1. 茶叶简介
开化龙顶是全国名茶之一,浙江省十大名茶,属绿茶,产于浙江母亲河---钱塘江源头开化县,地处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处。境内有座大龙山,因大龙山顶茶品质最好,遂以开化县名和龙顶地名而将之命名,故取名“开化龙顶”茶。早在明崇祯四年(1631年)开化的芽茶已被列为贡品。开化龙顶按外形和内质的优次分作1~4级。
2. 来源和历史
开化县产茶历史悠久,于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建县,有记载的在明朝已列为贡品,据崇祯四年(1631年)《开化县志》记载“茶出金村者,品不在天池下”,“进贡芽茶四斤”。
清光绪三年(1877年)“茶叶开始出口。”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化县志》记载,芽茶进贡时“黄绢袋袱旗号篓”限时进贡。
又据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开化县志稿》记载“茶四乡多产之,西北乡产者佳,其在谷雨以前采摘者曰雨前,俗名白毛尖”。
开化龙顶的传统工艺一度失传,建国后,开化茶叶科技人员多次到齐溪镇大龙山龙顶潭周围的茶园里,进行挖掘整理,结合传统和现代工艺研制出适合开化茶叶品种的加工工艺,后命名为“开化龙顶”。
3.产地信息
开化县位于浙江省西部的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处,钱塘江的源头,中国绿茶“金三角”的核心区,东北邻遂绿茶区,北靠屯绿茶区,西接婺绿茶区,县域总面积2236平方千米,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森林覆盖率达80.4% ,是全国和浙江省林业重点县、国家级生态县。
开化县境内四周峰峦环列,南岭山系天目山脉的三条支脉分布在四周,形成了四周高、中间低的地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海拔千米以上山峰有46座,由此带来了极其丰富的漫射光和小气候环境。日夜温差大,有效积温高,无霜期长,“晴日遍地雾,阴雨满山云”,年平均雾日达100天以上,是浙江省云雾最多的山区,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的开化龙顶茶含氨基酸、茶多酚、芳香物质等成份丰富。
4.栽培与种植
作为一种适合高山云雾环境种植的茶,开化龙顶茶树的品类繁多,主体为鸠坑种。此外还有改良和引进的适植茶树品种,比如福鼎、翠峰、乌牛早等。在开化本地独特二优质的生长环境的孕育下,这些茶树品种茁壮成长,结合开化龙顶茶的制茶工艺,最终形成品类繁多,口味丰富的开化龙顶的完整谱系。
基地的选择对开化龙顶茶品质至关重要,茶树喜酸性土壤,PH值在4.0~5.5之间,土层深度在1米以上,新开茶园坡度在25度以下,种植前需平整土地,在种植沟内施入基肥。
5. 采摘标准
开化龙顶茶采用手工采摘,采摘标准高,分单芽和一芽一叶为主的采摘标准。鲜叶应按要求分级采摘。先发先采,后发后采。鲜叶的质量要求是:芽叶完整。色泽鲜绿,新鲜,匀净,无鳞片、鱼叶、单片、紫芽、冻害叶,病虫害叶,无红变指痕。在鲜叶的运输过程中,宜选用清洁、透气良好的篮、篓进行盛装,而不能采用布袋、塑料袋等不透气的物件盛装,防止鲜叶发热红变。
制作开化龙顶时,应在清明至谷雨前,选用长叶形、发芽早、色深绿、多茸毛、叶质柔厚的鲜叶,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为标准。
6. 制作工艺
开化龙顶的初制加工中,需要经过摊青、杀青、轻揉、初烘、初理、复理(提香)、足烘七道工序。摊青使鲜叶达到芽叶嫩、匀、净、鲜,叶色由绿变成暗绿,青草气基本消失,带有清香或花香。杀青是初制最重要的工序,也是决定开化龙顶品质的关键。杀青方法采用锅炒,锅温200度左右,以抖炒为主。轻揉目的是使叶组织得到充分破损,茶汁外溢集于叶面,在揉捻工艺上要注意投叶量、加压和揉捻时间的合理。初烘进一步散发水分,浓缩茶汁,增加茶叶色泽,使茶汤的味道更加浓郁。复理目的是塑形、失水、显毫和提香。理条关键技术是抓的匀、甩的开、摆的直,手势要先“松、高、轻、慢”,然后“紧、低、重、快”。足烘温度先高后低,适时轻翻、少翻,烘至茶呈末,茶香扑鼻,出笼,摊凉贮藏。
7. 品质特征
开化龙顶茶开化龙顶芽茶,颗颗紧直挺秀,玉绿光洁,香气优雅,可品可赏。
外形紧直挺秀,芽叶成朵,香气馥郁持久,有兰花香或板栗香,滋味鲜醇爽口,回味甘甜,汤色杏绿、清澈、明亮,叶底肥嫩、匀齐、成朵,耐冲泡。有“三绿”“三绝”特征。“三绿”:干茶翠绿、汤水清绿、叶底鲜绿、“三绝”:香高持久、味甘爽口、形体竖立的特色。
8. 冲泡方式
开化龙顶属于绿茶,以玻璃杯最佳,开化龙顶有“杯中森林”美称。
将玻璃杯以沸水温杯,投入2-3克茶叶,用85-90度开水(以纯净水为宜,山泉水为佳)将干茶浸没,略等片刻,再加至七分满。等待1-2分钟即可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