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根据是否迁徙及迁徙方式的不同,分为留鸟、候鸟、漂鸟和迷鸟等。留鸟一般终年栖息于同一地域,或者仅有沿着山坡的短距离迁移现象。漂鸟没有固定的迁徙路线,往往在非繁殖季节随着食物而到处游荡。迷鸟则是由于大风或其他意外的原因偶然地出现在其分布区以外的地方。候鸟的迁徙通常为一年两次,一次在春季,一次在秋季。春季的迁徙,大都是从南向北,由越冬地区飞向繁殖地区。秋季的迁徙,大都是从北向南,由繁殖地区飞向越冬地区,但是几乎没有一种鸟是从它的繁殖地区笔直地飞往越冬地区的,而且中途还要多次在合适的驿站作停留。各种鸟类每年迁徙的时间是很少变动的。迁飞的途径也都是常年固定不变的,而且往往沿着一定的地势,如河流、海岸线或山脉等飞行。许多种鸟类,南迁和北徙,是经过同一条途径。不同种的鸟类迁徙的途径,一般是不相同的。雁类、鹤类等大型鸟类在迁飞的时候,常常集结成群,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的队伍;而家燕等体形较小的鸟类,则组成稀疏的鸟群。绝大多数鸟类在夜间迁飞,特别是食虫鸟类,以躲避天敌的袭击,也有一些鸟类在白天迁徙。
引起鸟类迁徙的原因很复杂,一般都认为这是鸟类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不仅有遗传和生理方面的因素,也是对外界生活条件长期适应的结果,与气候、食物等生活条件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候鸟对于气候的变化感觉很灵敏,只要气候一发生变化,它们就纷纷开始迁飞。这样,可以避免北方冬季的严寒,以及南方夏季的酷暑。
一般认为,在白昼迁徙的鸟类是根据太阳来定位的,夜间的鸟类迁徙是根据星空定位。另有一种观点认为,鸟类拥有适应于空中观察的敏锐视力。在开阔的环境中,人类的视野半径为9.6公里,而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鸟类视野为100公里,它们并能牢记广大地区的特征作为方向标志,为其从繁殖地向越冬地迁徙往返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鸟类环志是获得有关鸟类迁徙资料的一种科学方法。我国早在2000年前,吴王的宫女就曾经用红线缚在燕子的脚上作为标记,以便观察其翌年是否还回来。现代则通过环志来了解和研究鸟类的迁徙、散布、季节运动、归巢能力、死亡率、存活率、寿命、种群大小、种群结构、配育经久性、地点和场所、日活动,以及有关生境、行为等方面的基本数据。
鸟类志环一般都是由金属制成,固定到鸟的跗跖部(偶尔也固定到胫部),其大小为内径1.8毫米至30毫米。材质大多用铝和铝合金。较小的志环,常需做成C形,这样很容易在跗跖部合拢;较大的志环,多在腿部固定弄紧,这些统称为“脚环”。有时因为一些鸟跗跖较短,也可以使用“翅环”。还有一种塑料脚环,又叫“色环”,用赛璐珞、塑料或阳极处理铝制成,便于在野外的观察和识别。此外,还有一种“实环”。这种志环无开口,是完整的实环,常常用于养鸟业,或者用于雏鸟套环。
鸟类志环必须清楚地表示号数、释放的国家和单位,使人一目了然。在放环以后,必须做出详细的记录,如环号、环志鸟名、性别、年龄、体重、体长、翅长、尾长的基本测量记录、环志时间、环志地点和经纬度、海拔高度等。这些原始记录有时可保留在两个地点,以防遗失和毁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