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葡萄属植物原产地之一。葡萄资源丰富,栽培历史悠久。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葡萄在我国流传很广,民间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并创造出“葡萄坑埋越冬”抵御冻害的方法,把葡萄栽植区域一下扩大到华北和东北,从此,葡萄成为我国果树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员,在祖国大江南北遍地开花结果。
但是,旧中国半殖民地的农业经济,葡萄生产受到极大的压抑,只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的南部有少量的葡萄集中产地。新中国成立后,葡萄生产虽然有所发展,但是由于人民的温饱尚未得到彻底解决,葡萄发展速度极其缓慢。1950年全国葡萄栽培面积0.32万公顷,年产葡萄3.8万吨,葡萄酒0.0083万吨;到1979年葡萄栽培面积增至3.26万公顷,葡萄产量提升到25.1万吨,葡萄酒产量达到5.97万吨。
自1978年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生产力得到空前发展,不仅解决了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农业多种经营也迅速开展,其中发展葡萄生产成为许多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葡萄专业户、葡萄专业生产合作社、葡萄专业村和葡萄专业乡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国发展葡萄商品经济的热潮至今方兴未艾,东自山东半岛,西至青藏高原,南起广东,北至黑龙江,全国除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其他各地如今都有了自己的葡萄产业。据农业部统计资料,到2008年底,我国葡萄栽培面积已达45.13万公顷,列世界第四位,葡萄年总产量715.15万吨,列世界第三位,其中鲜食葡萄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已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30年间,葡萄栽培面积增加17倍,年产量增加65倍,其发展速度为世界之最,也居国内所有果品之首(表1-3)。
表1-3 我国葡萄产业发展情况(1979—2008年)
①我国是葡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葡萄消费大国。尽管葡萄年产量715.15万吨,但人均年占有量仅有5.5千克,与意大利、法国等葡萄生产先进国家人均年占有量180千克相比,逆差32倍之多。我国人均年消费量每增加1千克,葡萄年产量就得提升130万吨,需要新增葡萄园面积8.7万公顷。
②世界各国葡萄生产总量的70%用于酿酒,25%用于鲜食,5%用于加工其他制品,而我国则相反,75%用于鲜食,15%用于酿酒,10%用于制干和加工其他产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葡萄酒消费作为现代文明和优雅酒文化的代表,必然要得到充分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2009年全国葡萄酒产量约96万吨(人均0.74千克),比2008年增长27.4%,但是与白酒706.9万吨、啤酒4632.4万吨相比,葡萄酒显然还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③从中外葡萄和葡萄酒贸易来看,我国发展葡萄生产的潜能也是很大的。据《中国海关统计年鉴》数据,到2007年我国鲜食葡萄进口量为4.28万吨,出口量为5.58万吨,出口量第一次超过进口量,说明葡萄外销市场已开始顺畅。同年,葡萄酒出口867万升,进口10472万升,逆差达12倍,只要提升国产酒质量,中外葡萄酒贸易就有希望由逆差变成顺差。
④我国周边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蒙古等国以及东盟和南亚各国都与我国有很好的边境贸易关系,开展葡萄和葡萄酒国际贸易的潜力和空间都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