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体内脂类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生物体内脂类的种类繁多,代谢途径亦各异。脂肪由甘油和脂酸缩合而成。甘油来自糖酵解中间产物磷酸二羟丙酮的还原。合成脂酸的原料乙酰辅酶A来源于糖酵解产物丙酮酸的脱羧氧化。脂肪的分解产物可再进入糖代谢途径。因此,脂肪代谢与糖代谢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脂肪和糖在生物体内可以互相转变。
生物体内脂类的合成和分解过程。生物体内脂类的种类繁多,代谢途径亦各异。脂肪由甘油和脂酸缩合而成。甘油来自糖酵解中间产物磷酸二羟丙酮的还原。合成脂酸的原料乙酰辅酶A来源于糖酵解产物丙酮酸的脱羧氧化。脂肪的分解产物可再进入糖代谢途径。因此,脂肪代谢与糖代谢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脂肪和糖在生物体内可以互相转变。脂类代谢的研究有很大的实用意义,例如研究油料作物的脂类代谢,能为增加油脂产量和改良油脂品质提供有效途径。脂类代谢紊乱,也是造成人类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的主要原因。
脂肪(甘油三酯)在脂酶的作用下,可水解成甘油和脂酸。
在甘油激酶及腺苷三磷酸(ATP)作用下,生成α-磷酸甘油。
脂类代谢
α-磷酸甘油可进一步在磷酸甘油脱氢酶作用下,生成磷酸二羟丙酮。
脂类代谢
磷酸二羟丙酮是糖酵解过程的中间产物,它可沿酵解途径变成丙酮酸,再经三羧酸循环,最后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能量。
动物和植物体内都能以氧化脂酸而获得能量。脂酸氧化部位主要在细胞线粒体。有些发芽的油料种子(蓖麻),其脂酸氧化是在乙醛酸体内进行的。氧化方式有β-氧化、α-氧化和ω-氧化等。但以β-氧化为主。
脂酸的β-氧化作用是克努普于1904年提出来的。他用苯标记的有机酸(如苯甲酸、苯乙酸、苯丙酸、苯丁酸、苯戊酸等)进行饲喂狗的实验,结果表明,其代谢产物为马尿酸或苯乙尿酸。根根这个经典实验,他推论脂酸的氧化是从羟基端的β-碳原子开始的(即β-氧化)。后来这个结论被证实并得到新的发展。
脂酸β-氧化的场所为线粒体基质,氧化前需辅酶A(CoA),脂酸活化在线粒体外膜上,长链脂酸的活化需借助肉毒碱,穿过线粒体内膜进入基质。催化这一过程的酶是肉毒碱脂酰CoA转移酶、脂酸的β-氧化程序包括下列步骤。①脂酸在脂酰CoA合成酶作用下,与辅酶A形成脂酰CoA,这一反应消耗一分子ATP。②脂酰CoA在脱氢酶作用下脱氢,形成反式α,β-烯脂酰CoA,脱下的氢将氧化态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还原成还原态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H2)。③反式α,β-烯脂酰CoA在水合酶的作用下,转变成β-羟基脂酰CoA。④再经脱氢酶作用,形成β-酮脂酰CoA,并将氧化态二磷酸吡啶核苷酸(NAD+)还原为还原态二磷酸吡啶核苷酸(NADH+H+)。⑤最后经硫解酶的作用,生成乙酰CoA和比原来脂酰CoA缩短二个碳原子的脂酰CoA,这个新生成的脂酰CoA又可重复上述反应。这样每循环一次,形成一个二碳单位(乙酰CoA),直至整个脂酸分解完毕为业。乙酰CoA经三羧酸循环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并放出能量。
图1 脂肪酸的β-氧化作用
合成脂肪所需的甘油是α-磷酸甘油,而α-磷酸甘油来自两个途径:
(1)由糖酵解的中间产物—磷酸二羟丙酮还原而成。
脂类代谢
(2)甘油在ATP的参与下,形成α-磷酸甘油
脂类代谢
这一途径是在细胞溶质中进行的。乙酰CoA作为直接原料,在脂酸合成过程中要求有CO2参与,且有多种酶参加。首先是形成丙二酰CoA,其反应步骤如下:
脂类代谢
BCCP是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
乙酰CoA来源于糖酵解产物的丙酮酸。丙酮酸是在细胞溶质中形成后扩散到线粒体内氧化成乙酰CoA的。乙酰CoA在线粒体内可与草酰乙酸结合生成柠檬酸,柠檬酸则可透过线粒体膜进入细胞溶质,在柠檬酸裂解酶的催化下,裂解成乙酰CoA和草酰乙酸。
细胞溶质中乙酰CoA在乙酰CoA羧化酶催化下,与CO2生成丙二酰CoA,接着进行脂酸合成。具体合成程序见图2。
图2 饱和脂酸的合成(ACP:酰基载体蛋白)
丁酰ACP(C4)为脂酸合成的第一轮产物,通过这一轮变化,延长了两个碳原子。依此循环,直至生成含十六个碳的软脂酸为止。由于β-酮脂酰ACP合成酶对软脂酰-ACP无活性,因而从头合成的脂酸是C16的脂酸。其总反应为:
8CH3CO—CoA+7ATP+14NADPH+14H+→CH3(CH2)14COOH+7ADP+7Pi+14NADP++8HS—CoA+H2O
上述脂酸的合成途径只能合成C16以下的脂酸。在生物体内还含有碳链长度在C16以上的脂酸,如硬脂酸(18∶0)花生酸(20∶0)等,这些脂酸是在酶催化下,进一步延长碳链而形成的。
RCH2CO—SCoA+CH3CO—SCoA+NADH+H++NADPH+H+→R(CH2)16CO—SCoA+NAD++NADP++CoA—SH
在这一过程中,缩合酶先使脂酰CoA与乙酰CoA缩合,形成β-酮脂酰CoA,再经NADH+H+和NADPH+H+供氢还原产生比原来多2个碳原子的脂酸CoA。然后重复多次,加长碳链而成C20,C24的脂酸。这一过程是在微粒体中进行的,其特点是利用丙二酰CoA加长碳链,还原过程需NADPH+H+供氢,中间过程与软脂酸合成相似,但没有以脂酰载体蛋白为核心的多酶复合体系。
分有氧和无氧2条途径。有氧途径发生在真核生物中,不饱和脂酸的合成是在酶的催化下,先活化,再氧化脱氢。
CH3(CH2)7CH2CH2(CH2)7CO—SCoA+O2+NADPH+H+→CH3(CH2)7CH=CH(CH2)7CoA+2H2O+NADP+
催化这个反应的酶是细胞色素b5还原酶。在动物细胞内细胞色素b5还原酶和细胞色素b5作为电子传递体,在植物细胞中则用黄素蛋白与铁氧还蛋白作电子传递体的。
脂类代谢
整个传递过程有4个电子,其中2个电子来自NADPH+H+,另2个电子来自底物饱和脂酸。
由单烯脂酸可进一步脱饱和,生成二烯、三烯脂酸。
厌氧途径出现在微生物中,许多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可生成不饱和脂酸。其实质是在酶催化下,一个短链的饱和脂酸(C10),形成含C10的β羟癸酸,然后在脱水酶的作用下,在β,γ碳位之间脱水,生成3.4-癸烯酸。以后碳链继续延长,则生成不同长度的单烯酸。
脂类代谢
脂肪(三酰甘油)是由α-磷酸甘油和脂酰CoA缩合而成的。其合成过程如下:
脂类代谢
α,β甘油磷酸二酯在脱去磷酸之后,再与一分子脂酰CoA反应,生成三酰甘油。
脂类代谢
磷脂是构成生物膜的主要成分。在生物体内的磷脂有多种,其代谢途径也各不相同。现以卵磷脂为例,说明其代谢过程。
卵磷脂可被不同的酶分解。分解卵磷脂的酶有四种,分别命名为磷脂酶A1,磷脂酶A2,磷脂酶C、磷脂酶D,它们分别作用于磷脂分子的不同部位。
脂类代谢
磷脂酶A1作用于①的部位上,生成β-脂酰基甘油磷酸胆碱和一分子脂肪酸。磷脂酶A2作用于②的部位上,生成α-脂酰基甘油磷酸胆碱和一分子脂酸。新近研究指出在蛇毒、蜂毒中含一种磷脂酶A,可水解磷脂α-酯键或β-酯键,产生一种具有溶血性的磷-酯,称溶血卵磷脂,其作用是破坏血液里的红细胞。磷脂酶C作用于③的部位上,生成二酰甘油和磷酸胆碱。磷脂酶D作用于④的部位上,生成磷脂酸和胆碱。磷脂酶D亦可催化磷脂酰基的反应,将磷酸脂分子上的磷脂酰基转移至别的含羟基化合物上(如甘油等):
脂类代谢
首先是胆碱与ATP在激酶的催化下,发生磷酸化:
脂类代谢
磷酸胆碱在转胞苷酶的催化下,与胞苷三磷酸(CTP)作用,生成胞苷二磷酸胆碱(CDP-胆碱)。
脂类代谢
CDP—胆碱再与甘油二酰作用,生成磷脂酰胆碱。
脂类代谢
甾又称固醇。对于固醇类的代谢途径,目前了解不多,现仅就胆固醇的代谢加以略述。胆固醇在动物体内分解时,其环核结构不被分解,而支链则被氧化。重要的是胆固醇在体内可转变成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胆酸、维生素D、胆固醇酯等一系列重要生理物质。胆固醇进入肠道后,大部分重行吸收,一部分被肠细菌还原成粪固醇,随粪便排出体外。胆固醇生物合成途径大致可分五个阶段:②由乙酰CoA与乙酰CoA生成β-羟β-甲基戊二酸(C6),②从β-羟β-甲基戊二酸放出CO2,形成异戊二烯(C5),③由6个异戊二烯缩合成鲨烯(C30),④鲨烯转变成羊毛脂固醇(C30),⑤由羊毛脂固醇转变成胆固醇(C27)。(图3)
图3 胆固醇的生物合成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