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淹水下植物维持生长、生存并形成经济效益的能力。土壤淹水指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土壤间隙中的空气被水分所取代。使植物根部处于厌气环境中;土壤淹水严重时造成地面积水,使植物地上部分局部被淹甚至全部淹没。这些情况在本条目中统称为涝害。涝害对一般陆生植物危害很大,轻则影响生长,引起减产,重则危及生命。造成死亡。因此研究和提高植物的耐涝性不仅是植物逆境生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土壤淹水下植物维持生长、生存并形成经济效益的能力。土壤淹水指土壤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土壤间隙中的空气被水分所取代。使植物根部处于厌气环境中;土壤淹水严重时造成地面积水,使植物地上部分局部被淹甚至全部淹没。这些情况在本条目中统称为涝害。涝害对一般陆生植物危害很大,轻则影响生长,引起减产,重则危及生命。造成死亡。因此研究和提高植物的耐涝性不仅是植物逆境生理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农业生产上也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耐涝性包括在土壤淹水的直接和间接作用下,植物表现在形态解剖和生理生化上的一系列适应性。
土壤淹水引起土壤中矿质元素的淋失,根部必要的中间代谢过程的变化,并使土壤中累积了许多潜在的植物毒性化合物如硫化物,可溶性铁和锰,乙醇,乙醛,氰化物,甲烷,乙烷,脂肪酸,二元胺和杂环化合物等。相伴而至的作用为:①土壤中气相为液相替代所造成的气体胁迫,如氧气亏缺和二氧化碳及乙烯过量;②植物根部受害引起植物地上部的水分亏缺,表现为植物的萎蔫;③土壤缺氧而形成的离子胁迫,包括降低植物对离子的主动吸收和低的氧化-还原势使某些离子变成有较大的可溶性和毒性形式;④水涝往往降低土壤温度,影响根系活力。植物通过形态解剖和生理生化上的特定变化,可以减轻或消除这些直接和间接作用给植物带来的伤害。
包括通气组织的形成,皮孔组织增生和新根发生。许多湿地植物缺乏对厌气生活的代谢适应能力,它们对土壤低氧的耐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空气从叶运输到根的能力,如水稻、网茅属、柳属和杨梅属一些植物都有连贯茎,叶和根的通气组织。一些耐涝陆生植物在受淹条件下也是通过细胞的瓦解或细胞壁的分离而在茎和根中产生大量的溶生性或裂生性通气组织。通气组织的形成有助于氧气从植物进入部位向根部扩散,氧气到达根后,除了供应根部消耗外,部分氧从根扩散到土壤中,通过氧化例如亚铁和二价锰等还原物质而使植物受益。淹水条件下受淹茎上的皮孔有组织增生现象。皮孔增生后皮孔表面积扩大,并形成具有较大细胞间隙的疏松结构,有利于植物在淹水条件下与环境进行气体交换。植物还可通过增生的皮孔将在厌气生活中产生的乙醇、乙醛等有毒物质排出体外。作为对淹水的反应,植物能在受淹的根和茎上发生新根或不定根,通过它们吸收水分和矿质以补偿原来根系丧失的功能。
淹水对根系、土壤和大气之间气体交换、土壤淋失和毒性物质形成的作用。
淹水植物受到高浓度乙烯的影响。乙烯来源有二,一是来自淹水土壤的外源乙烯,二是来自植物体内的内源乙烯,后者尤为重要。植物淹水后刺激了体内乙烯的合成,同时体内乙烯向外扩散受到水的阻碍,结果使植物体内乙烯水平剧增,浓度可较正常植物高出10倍以上。乙烯大量积累的效应之一是促进通气组织的形成,因为乙烯能刺激纤维素酶活力提高,从而导致通气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乙烯积累的效应之二是促进不定根的产生,因为乙烯增加会阻断生长素的下输使之局部积累在茎的接近水面处,从而导致不定根的形成。试验证明,在皮孔增生处和新形成的不定根都有大量乙烯释放。此外,至少还有三种耐涝生化机制。一种是维持高能量贮备。另一种是维持糖的供应和调节碳代谢以避免累积有毒产物;在短暂的淹水期间加速糖的分解以提供足够量的ATP,但长期缺氧时糖的分解产物对植物可以是有毒的。第三种是代谢调节以保持低能贮备和低代谢速率。
许多植物虽受淹于盐水仍生长茂盛,这与它们对厌气条件和盐渍胁迫有不同的形态和生理适应有关。应付盐水的两个重要形态适应是改善根对氧的吸收和产生泌盐的盐腺。有些盐水生长的植物的垂直生长的气根具有皮孔,通过它们可以吸收氧气,然后送到受淹的根部。许多盐生植物通过位于表皮上或陷入表皮里的特异化的腺体排出大量的盐。有些植物的肉质叶吸收大量水分而稀释累积的盐,另一些在叶子中累积大量盐,然后通过落叶来排弃盐分。有些植物的根系具有排盐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木质部中一个非代谢的超滤过程把淡水从盐水中分出来。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