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蝼蛄成虫 学名:Gry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 et Beauvois。又称拉拉蛄。直翅目,蝼蛄科。成虫体长29~31毫米,淡黄褐色;腹部近纺锤形,后足胫节有刺3~4个(见图华北蝼蛄(G.unispina Saussure)与此虫相似,但体形较大,腹部近圆筒形,后足胫节有刺1个或消失。卵长椭圆形,初产时黄白色、有光泽,后变黄褐色,孵化前呈暗紫色。
非洲蝼蛄成虫
学名:Gryllotalpa africana Palisot et Beauvois。又称拉拉蛄。直翅目,蝼蛄科。成虫体长29~31毫米,淡黄褐色;腹部近纺锤形,后足胫节有刺3~4个(见图华北蝼蛄(G.unispina Saussure)与此虫相似,但体形较大,腹部近圆筒形,后足胫节有刺1个或消失。卵长椭圆形,初产时黄白色、有光泽,后变黄褐色,孵化前呈暗紫色。若虫腹部近纺锤形,灰褐色。分布中国、印度、斯里兰卡、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西兰、澳大利亚及非洲。在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常与华北蝼蛄相混发生。在苗圃地主要为害针叶树幼苗,亦为害农作物幼苗。长江以南地区一年1代黄淮地区约两年1代;以成、若虫越冬。越冬一般在地下水面以上、冻土层以下的土层内,春季上升至土表活动。越冬成虫于5月中下旬开始在6~20厘米深的卵室内产卵。越冬若虫5~6月羽化,7月开始交配、产卵。卵期3周左右。若虫期短的4个多月,长的10个月以上。8月以后,新成虫陆续出现,10月下旬逐渐停止活动,开始越冬。夏季为蝼蛄越夏、产卵期,春、秋两季为活动为害期。蝼蛄昼伏夜出,咬食寄主植物的根部、幼苗嫩茎和种子(特别是初发芽的种子),根部被咬成纤维状。特别是它在土中穿行,使地面隆起,造成更多的幼苗干枯死亡。蝼蛄有趋光性、趋化性、趋粪性和喜湿性。喜栖息在温暖潮湿、腐殖质多的壤土或沙壤土内,特别是沿河两岸、灌渠两旁、池塘及水坑附近。雨水充足的年份,雨后和灌溉后为害严重。防治方法:春季挖窝灭虫,夏季挖窝灭卵;撒施毒谷、毒饵,或用马粪、灯光诱杀。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