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昆虫病原真菌

多毛菌属、赤座霉属、轮枝霉属、头孢属、褐色菌属和镰刀菌属。其中最常用于生物防治的虫生真菌有白僵菌、绿僵菌、拟青霉、多毛菌、赤座霉、虫霉等。致病机理昆虫病原真菌一般是通过分生孢子接触虫体,在水珠覆盖或90%以上高湿的条件下发芽,分泌几丁质酶,溶解几丁质侵入害虫体腔;或分生孢子被害虫取食带入消化道,在消化道内萌发,长成菌丝,穿过肠壁细胞进入体腔。

寄生于昆虫并使其致病的真菌。它们是一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靠其他动植物提供营养的低等真核生物,无根、茎、叶之分,以丝状菌丝进行营养生活,以分生孢子、芽生孢子、节孢子(在体液中)进行繁殖。在分类地位上属真菌界(菌物界)真菌门。迄今已发现具有防治意义的有36属,500多种,约占昆虫病原的60%左右。主要的有雕蚀菌属、链壶菌属、虫霉菌属、堆状孢子菌属、曲霉菌属、白僵菌属、绿僵菌属、穗霉属、拟青霉菌属、多毛菌属、赤座霉属、轮枝霉属、头孢属、褐色菌属和镰刀菌属。其中最常用于生物防治的虫生真菌有白僵菌、绿僵菌、拟青霉、多毛菌、赤座霉、虫霉等。

致病机理

昆虫病原真菌一般是通过分生孢子接触虫体,在水珠覆盖或90%以上高湿的条件下发芽,分泌几丁质酶,溶解几丁质侵入害虫体腔;或分生孢子被害虫取食带入消化道,在消化道内萌发,长成菌丝,穿过肠壁细胞进入体腔。菌丝进入虫体后首先在昆虫血液中大量繁殖芽生孢子,或直接断裂形成许多节孢子,然后孢子随着血液流动扩散全体,继续发芽生长成大量菌丝侵入血细胞、脂肪体、消化道、马氏管、神经节、气管等器官组织细胞,使血液逐渐混浊,细胞破坏,并产生大量的卵孢霉素毒杀害虫,同时在菌丝生长中大量吸收虫体的水分,使昆虫死亡而逐渐硬化。在潮湿的环境下,菌丝穿出体壁,在体表生长,最后形成大量的分生孢子,随风飘散,落于健康虫体上时,若条件有利又形成新的侵染,因此往往使昆虫形成流行病。

生产利用情况

人们利用虫生真菌的致病特性,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已经总结出一套分离培养、大量生产、人工放菌的方法,并用以防治多种农林害虫。中国已成功地用室内大床开放培养(固体浅盘发酵)和室外地床(沙床)开放培养(苗床式发酵)的方法,大量生产50~100亿/克白僵菌粉和1200~1500亿/克的纯孢子粉。同时,已利用在田间喷粉、喷雾、放粉炮、施带菌活虫或用飞机超低容量喷纯孢子油、乳剂的方法,防治松毛虫、玉米螟、木毒蛾、油茶毒蛾、樟莹叶甲、小绿叶蝉、核桃长足象、楠木蛀梢象、榆蓝叶甲、榆绿天蛾、白杨透翅蛾、松毒蛾、松叶蜂、稻叶蝉等20余种害虫。苏联已有白僵菌商品制剂,商品名为“Беаивепе”,含孢量20~60亿/克。罗马尼亚生产的卵孢白僵菌粉剂,含孢量为400~500亿/克。法国曾经批准过一项白僵菌芽生孢子的专利。巴西、澳大利亚已研究出大规模生产绿僵菌的方法,制剂定名为“Metaquio”,并大面积应用于金龟子等地下害虫的防治。美国研究了多毛菌和虫霉的工业化生产。世界上通过30多年对真菌毒素的研究,已基本摸清了白僵菌卵孢毒素的结构式,其分子式为C45H57N3O7(1977年已有合成这种毒素的报道),且进一步发现这种毒素既具有杀虫作用,又可以使成虫产卵不孕。

环境对昆虫病原真菌致病力的影响

应用真菌防治害虫的效果与环境的温湿条件密切相关。病菌孢子发芽侵染需要95%以上的高湿条件(最好能有12~20小时以上的水珠覆盖条件);害虫感病死亡后,一般先需要高湿的环境,以促使菌丝长出体表大量发展产生孢子,而后,俟孢子成熟,则需较干燥多风的条件,以利孢子传播。所以人工放菌以后,如遇上晴雨相间天气,林分时干时湿,就很容易形成害虫流行病,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许多真菌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一般为20~30℃,如白僵菌在8~31℃的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强烈的阳光直射会迅速杀死大量孢子,其他如风、土壤、腐殖质、枯枝落叶、地被物等环境因素也可影响病菌孢子的宿存、传播、侵染等。因此如何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研究昆虫病原真菌的应用就是一个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