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中国现代茶区划分

1985年为44万吨,(不包括台湾省的2.5万多吨)。生产的茶类以绿茶为最多,其次是红茶,还有乌龙茶、黄茶、白茶、花茶、紧压茶以及多种特种名茶。 图2 中国现代茶区 198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生态条件、产茶历史、茶树类型、品种分布、茶类结构为依据,将全国划分为4大茶区,即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图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茶区又有很大发展。其地理分布广阔,范围在18°~38°N,94°~122°E;垂直分布最高到海拔2600米的高山,低至几米的低丘。茶区主要分布在秦岭以南的浙江、湖南、安徽、四川、台湾、福建、云南、湖北、贵州、广东、广西、江西、江苏、陕西、河南以及山东、甘肃、西藏等18个省区。其中山东、甘肃、西藏等三个省区是近年来开发种植成功的。中国现有茶园1616万多亩,茶叶产量1985年为44万吨,(不包括台湾省的2.5万多吨)。生产的茶类以绿茶为最多,其次是红茶,还有乌龙茶、黄茶、白茶、花茶、紧压茶以及多种特种名茶。

图2 中国现代茶区

1982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以生态条件、产茶历史、茶树类型、品种分布、茶类结构为依据,将全国划分为4大茶区,即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图2)。

华南茶区

位于福建省大漳溪、雁石溪,广东省梅江、连江、广西壮族自治区浔江、红水河,云南省南盘江、无量山、保山、盈江以南。包括福建、广东两省中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云南省南部以及台湾省。云南、广东、广西、台湾四省、区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境内高温多雨,长夏无冬。本区的北部地带,属南亚热带气候,温暖而湿润。区内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大山区中存在着乔木型大茶树,呈野生状态与其它常绿阔叶树种混生。栽培品种主要为乔木型大叶种,小乔木租灌木型中小叶种也有分布。生产的茶类有红茶、普洱茶、乌龙茶、六堡茶,还有铁观音凤凰单枞等名茶。

西南茶区

位于米仓山、大巴山以南,红水河、南盘江、盈江以北,神农架、巫山、方斗山、武陵山以西,大渡河以东。包括贵州省、四川省全部、云南省中北部以及西藏自治区的东南部。本区地形复杂,地势高,属于高原。全区属亚热带范围,水热条件较好,光照对茶树生育更为有利。由于秦岭大巴山屏挡寒潮侵袭,冬季温和,生长期长,适于茶树生育。四川盆地内的丘陵地,四周多山,寒潮不易入侵,夏季焚风(干热风)现象显著,气候特点是春早、冬暖、夏热、秋雨,茶树生长期长。川南边缘丘陵,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适于茶树生育。贵州是一个丘陵起伏的山地,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000米,冬暖夏凉,多阴雨,少日照,茶树生育良好。云南为高原,茶树分布于中暖层和低热层。西藏东南部海拔较低,水热条件最好,南部边缘茶树生育良好。西南茶区内茶树品种类型丰富,茶类众多,有红茶、绿茶、边销茶、沱茶及花茶等。

江南茶区

是中国茶叶的主产区。北起长江以南,南到南岭以北,东邻东海,西与云贵高原为界。包括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福建省中北部,安徽省、江苏省、湖北省南部以及湖南、江西、浙江等省。本区气候特征是春和、夏热、秋爽、冬寒,四季分明。茶树萌发早、开采早、停采迟,是本区秋茶比率高的重要条件。本区水热条件尚好,是茶树生长发育和制茶品质优良的重要原因。区内茶叶资源丰富,茶树品种主要是灌木型品种,小乔木型也有少量分布。生产的茶类有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黑茶以及各种特种名茶。

江北茶区

地域范围南起长江北岸,北至秦岭、淮河以南,西起大巴山,东至江苏省东部沿海。包括甘南、陕南、鄂北、豫南、皖北和苏北部分地区。本区处于北亚热带北缘,气温和降水量都相对减少,茶树生育期间往往缺水,同时受西伯利亚寒流侵袭,茶树经常受冻减产。茶树品种多为灌木型中小叶群体,抗寒性较强。全区均生产绿茶,有炒青、烘青、晒青等。

此外,在山东半岛东部和东南部、江苏省东北部,虽然地理纬度最北已达37°N左右,但由于气候受到海洋调节,在小区域气候条件较好的地方,也种植了一部分茶树。该地区属暖温带季风气候,由于夏秋高温多雨,夏秋茶比重大,所产的绿茶,具南方高山茶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