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勃莱法

提出的确定土基上闸、坝地下轮廓线长度的经验方法,又称勃莱渗径系数法或爬路法。1910年,W.G.勃莱根据一系列建造在土基上的成功的和失败的闸坝地下渗流观测资料的分析成果指出,闸坝的地下轮廓线是渗流的一条主要通道(称为爬路或渗径),渗水沿爬路流动所遇到的阻力远比通过地基土空隙的阻力为小,应以沿爬路的渗流来判断能否发生管涌。

勃莱(W.G.B1igh)提出的确定土基上闸、坝地下轮廓线长度的经验方法,又称勃莱渗径系数法或爬路法。

1910年,W.G.勃莱根据一系列建造在土基上的成功的和失败的闸坝地下渗流观测资料的分析成果指出,闸坝的地下轮廓线是渗流的一条主要通道(称为爬路或渗径),渗水沿爬路流动所遇到的阻力远比通过地基土空隙的阻力为小,应以沿爬路的渗流来判断能否发生管涌。为了防止发生管涌,勃莱提出,土基上闸坝地下轮廓线长度(也可称为渗径长度或爬路长度)L应不小于他推荐的安全渗径—水头比C(即勃莱渗径系数)与渗透水头H的乘积,即LC·H。各种地基土类的勃莱渗径数C如表中所示。勃莱假定渗流沿爬路各点的渗透坡降和渗透流速都不变,可按直线比例关系求出爬路任一点的渗压水头,即hH·x/Lx为计算点沿爬路至地下轮廓线末端的长度,因此,勃莱法又称为直线比例法。

勃莱渗径系数C

勃莱法反映了一定的实践经验,而且简便易行,但它不考虑通过整个渗流区的平面或空间渗流,认为沿爬路的接触渗流是可能出现的唯一最不利情况,并假定渗透坡降和渗透流速沿程不变,这就使地下渗流与渗流区的边界条件和地下轮廓线形状完全无关,所算得的渗径长度、渗透坡降、渗透流速和渗透压力都只能是近似的。勃莱法曾广泛地应用于世界各国,在土基上的闸坝设计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已逐步为莱因法阻力系数法流网法电比拟法有限单元法等所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