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古代圩垸

边滩地,筑堤防护,也和这类似,起源很早。太湖及长江流域的圩田,唐宋时有了很大发展,圩田技术亦有很大提高。如范仲淹所说:“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有的大圩外筑大埂,内包套数个至数十个小圩。安徽长江北岸和巢湖地区;江西鄱阳湖地区和湖北江汉流域,湖南洞庭湖地区;珠江流域大致自南宋到明清逐渐大量开发。

沿江、滨湖的低洼地区临水筑堤,再周围筑圩岸,以防止外水大时自由流入,内外开灌排沟渠以排水引水的农田。又沼泽浅水地区筑堤环绕开为农田,“旱则通水,涝则泄去”称为围田。两者相似,没有实质区别,后来混合为一,各地有不同名称。在江浙太湖流域及长江流域的安徽江西一带称围田或圩田,在湖南、湖北地区称垸田。珠江流域称围田或基围。有的地区面积较小的又称柜田。这种江湖洼地的开发以及围湖为田,先秦时已有了。北方开河边滩地,筑堤防护,也和这类似,起源很早。太湖及长江流域的圩田,唐宋时有了很大发展,圩田技术亦有很大提高。如范仲淹所说:“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有的大圩外筑大埂,内包套数个至数十个小圩。安徽长江北岸和巢湖地区;江西鄱阳湖地区和湖北江汉流域,湖南洞庭湖地区;珠江流域大致自南宋到明清逐渐大量开发。圩垸有排灌系统,土地肥美,促进了农业发展。但封建时代豪强盲目围垦,湖区水面缩小,湖泊调节作用减弱,水旱灾害加重。以洞庭湖区为例,明代的垸不过一二百处,到民国时已增加到1000以上,1500万亩的湖区水陆面积,垸田占三分之一。湖的面积自清末到1949年左右,50几年间缩1000平方公里(见图)。除长江的来沙淤积外,盲目围垦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自明清到民国,水灾逐渐增多,虽常有明令禁止围垦,但豪强地主增开的堤垸有增无已,以致洞庭湖治理成了水利史上的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