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泾、洛、渭灌区

为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即今宝鸡峡引渭灌区的一部分)三个灌区的简称。分别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中部、东部、西部、从黄河主要支流泾、洛、渭三河筑坝引水自流灌溉

为泾惠渠、洛惠渠、渭惠渠(即今宝鸡峡引渭灌区的一部分)三个灌区的简称。分别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的中部、东部、西部、从黄河主要支流泾、洛、渭三河筑坝引水自流灌溉,是陕西的粮棉基地。

灌区概况 泾、洛、渭三灌区所处地理位置属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其自然特点是:①年降雨量一般为500到600毫米,省西多于省东,降水量年际变差大且分布不均,多集中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降雨量60%左右;②三河系流量极不稳定,洪枯相差数千倍;③三河系均系多泥沙河流,洪水时含沙量很大,泾、洛、渭最大含沙量分别为61.9%、69.8%和55.0%(重量比)。泾惠灌区跨咸阳、西安两市,灌溉泾阳、三原、高陵、临潼等县和阎良区。洛惠灌区灌渭南地区的大荔、蒲城、澄城三县。宝鸡峡引渭灌区跨宝鸡、咸阳、西安等三市,灌溉宝鸡、眉县、岐山、扶风、武功、乾县、礼泉、兴平、泾阳、高陵等十个县和秦都区。三灌区均有其悠久的历史,泾惠渠的前身为战国时秦所建的郑国渠;洛、渭两灌区的前身是汉武帝时所修的龙首渠成国渠的遗址。20世纪20年代末,陕西大旱,灾情严重,在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亲自领导下,利用海外侨胞的捐款,于1930年冬动工兴修引泾灌溉工程,1932年第一期工程完工,开始灌溉受益,命名泾惠渠。1935年第二期工程完工,设计灌溉面积64万亩,成为我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修建的第一座大型灌溉工程,到1949年实灌50万亩。在修建泾惠渠的同时,即筹办洛、渭二灌区工程。洛惠渠灌区工程于1934年开工,因穿越铁廉山五号隧洞以地质复杂受阻,直至1950年才通水受益。渭惠渠灌区工程于1935年开工,1937年完成。三灌区引水枢纽均为低坝引水。泾惠渠渠首枢纽设于泾阳县之张家山,原设计有拦河坝1座,进水闸1座,隧洞3处,设计引水量16米3/秒。1966年泾河发生7520米3/秒洪水,老坝冲毁,在老坝下16米处另建混凝土新坝。坝高14米,顶长87.5米,新建进水闸设计流量为46米3/秒,加大流量50米3/秒。洛惠渠渠首枢纽设于澄城县状头,其主要工程包括大坝、进水闸、泄水闸及250米砌石渠道,大坝为拱形砌石重力坝,坝高16.2米,长173.67米,顶宽5米,底宽22.5米,大坝左侧开石渠250米,并建进水闸一座,总引水量15米3/秒,加大引水量18.5米3/秒。引渭灌区因系原渭惠渠灌区与1971年建成的宝鸡峡引渭灌区合并而成,故有两个渠首,原渭惠渠渠首设于眉县魏家堡,其主体工程由拦河坝、冲沙闸和丁坝群组成,拦河坝为重力式混凝土坝用花岗岩砌面,长431米,高3.65米,进水闸与水流方向垂直,设计引水量为45米3/秒,加大流量55米3/秒。宝鸡峡引渭渠首设于宝鸡市以西渭河峡谷出口处。主体工程由拦河坝、引水隧洞、沉沙槽、进水闸冲沙闸五部分组成。拦河坝为重力式砌石坝。坝高27米,长120米,引水隧洞设在左岸较完整之沙砾岩中,隧洞出口接矩形沉沙槽,沉沙槽末端为一单孔进水闸,设有宽11米、高6.3米钢结构弧形闸门,配55吨双滚筒卷扬机,设计进水流量50米3/秒,加大流量为60米3/秒。1949年以来,三灌区均有很大的发展,经过扩建改善,扩大了引水量;建库、修塘、打井、开辟了水源;增建抽水站解决了高地灌溉;挖排水沟排除渍水,进行了园田化建设;渠道衬砌,引洪灌溉,放淤压盐改良了盐碱地;实行计划用水,定额灌水,推广沟畦灌,开展了灌溉科研。使灌区形成一个以引为主,蓄、引、提相结合联合运用的新型灌区。泾惠渠灌溉面积已由原设计64万亩扩大为135万亩。洛惠渠由原设计40万亩扩大为78万亩。渭惠渠灌区1958年修了渭北高原抽水工程,1971年宝鸡峡引渭灌溉工程建成后,灌溉面积扩大到300万亩。

科学用水的主要经验 三灌区的突出矛盾是水量不足,供不应求。因而管理工作是以计划用水为中心,围绕计划用水开展各项工作。根据灌区降雨和河源水沙情况编制灌区用水计划,程序上是上下结合,原则上是水权集中,分级管理,斗为基础,上下游均衡受益。为了解决供需矛盾,满足农业生产要求曾采取以下措施:①健全组织管理:三灌区在管理组织和体制上比较健全,灌区有三种组织互相配合:一为专业管理机构,即管理局及所属的站、厂、队等;二为由灌区各级政府,用水户代表、水利管理单位等参加的民主管理组织,即各级灌溉管理委员会;三是基层群众性的管理组织,段、斗长、技术员,专业管护队,浇地队等。因而在灌区形成了一个以专业管理机构为骨干,群众管理组织为基础的民主管理组织系统,以调动灌区各方面积极性参与灌溉管理。②加强水量调配:三灌区在管理局下均设有专业配水站,根据试验资料,结合灌区特点编制年(季)度用水计划,按渠系设有配水点。在配水方法上,根据作物需水要求,采取水量充足时按需分配,不足时按受益面积比分配。并按河源水、沙情预报及灌区三情(雨情、墒情、作物生长情况)测报,天气预报,本着大水分散,小水集中,闲时分散,急时集中,清水分散,浑水集中的原则灵活调配。在水量使用上,先用活水,后用死水,高水高用,低水低用,先灌高地,后灌低地,先下游后上游,先无井后有井,先急后缓照顾边远。为适应水沙变化每轮水设有储备水量,各级配水渠道均设有调配渠道,基本做到安全输水,合理调配水量,上下游均衡受益。③渠井结合:三灌区均不同程度地开采地下水作为第二水源,并对渠水、井水统一调度安排,冬春灌用渠水,并回灌地下水,以渠养井,夏灌作物需水迫切,大量开动机井以井水补渠水之不足。既开发利用了地下水源,又起到垂直排水作用。泾惠渠灌区并总结出渠水浇远,井水浇近,渠浇头水,井浇二水,夏灌渠浇秋粮井浇棉,以及渠井并流,合井汇流,渠、井、站统管统配。对矿化度大的井水及含沙量大的渠水,均采取渠水、井水掺合灌溉,以降低矿化度和含沙率等用水的成功经验。④利用灌区塘、库巧引多蓄,调济余缺。宝鸡峡灌区有4座长藤结瓜式中型水库,有效库容16495万立方米,灌区有661座陂塘,总蓄水量2563万立方米。在水量调配上采取先引后蓄,引蓄结合,以渠水济库,以库水补渠,闲蓄忙用,调济余缺,清混相掺,降低含沙量,以满足抽水灌区用水。⑤大力开展冬春灌溉:冬春灌溉是解决以夏粮小麦为主的生长期用水和以棉花为主的早秋作物的播前用水,这对合理利用灌区水土资源,改良土壤,增加粮棉产量,起了很大作用。⑥密切农水结合开展经济合理用水:由于灌区大、水量缺、和轮期长,三灌区均采取了节水措施,如抓早灌,抓关键水,小麦未割先灌,麦垄点播,灌后中耕保墒,流量包段,水量包干,给水量要面积,实行按水量计征水费,要求干、支、斗渠分配水量三对口。斗渠以下护渠、放水、浇地实行专业化,责任落实到人。斗渠以下做到四算、四清:即算灌水定额,斗渠水利用系数,灌溉效率和浇地效率;分配水量清,水帐结算清,地亩查清,问题处理清。⑦开展高含沙引洪灌溉:三河含沙量在夏灌时甚高,过去规定,含沙量超过15%时即停止引水。经过多年的试验和实践,提高了引用水沙的限额,摸出一套高含沙引水办法,增加了引水量。现洛惠渠灌区利用高含沙界限已由15%提高到60%;泾、渭灌区也提到40%以上。⑧缝全田间工程,进行园田化建设:自60年代以来,三灌区均开展了以渠、路、沟为骨干,结合井、电、树的规划,使排灌渠系逐步配套。把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大水漫灌改小畦沟灌,提高了灌水技术,并进行了土地平整和扩大田块等工作。⑨三灌区自50年代初,即分别设立灌溉试验站:对灌区主要作物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等的需水量、需水规律,沟灌、畦灌、喷灌、地下灌、引洪灌溉,盐碱地改良等的灌水技术及其相应的灌溉制度,均开始了试验研究。⑩推广按定额灌水:根据试验和测验成果,推行定额灌水,如洛惠渠按照灌区土壤、田面比降、田间工程规格等划分灌水区,分区编制灌水方案。按方案进行灌水,提高了灌水质量,节约了水量。泾洛渭灌区布置见图。

泾洛渭灌区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