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联圩

以缩短圩区防洪堤线的一种措施。联圩是通过堵塞支河实现的,故又称为堵支并流。具体做法如图所示。图中:1、2、3、4、5、6为原有的小圩;A、B、C、E、F为拦河坝;D为控制闸。历史上所修圩垸,面积一般都很小,布局极不规则,堤身矮,堤线长,防汛任务重;而且圩堤渗漏量大,增加了排涝负担。无计划的圈圩,也造成圩外水系紊乱,洪水期水流互相顶托

将小圩(垸)合并成大圩(垸),以缩短圩区防洪堤线的一种措施。联圩是通过堵塞支河实现的,故又称为堵支并流。具体做法如图所示。图中:1、2、3、4、5、6为原有的小圩;A、B、C、E、F为拦河坝;D为控制闸。

历史上所修圩垸,面积一般都很小,布局极不规则,堤身矮,堤线长,防汛任务重;而且圩堤渗漏量大,增加了排涝负担。无计划的圈圩,也造成圩外水系紊乱,洪水期水流互相顶托,宣泄不畅。

堵支并流示意图

联圩对圩区防洪除涝效果显著,其主要作用有:①缩短堤线,减轻防洪负担。例如洞庭湖地区,据1981年调查,原有圩垸993个,防洪堤线长6400公里,经联圩后,现有圩数为298个,防洪堤线长度3742公里,为原堤线长度的58%;②缩短堤线,减少透过圩堤的入渗水量,有利于控制圩内地下水位;③增加圩内水面面积,提高滞涝能力;④堵塞了支流河汊,干河可以集中水流冲刷河床,防止淤积,改善防洪和通航条件。

联圩涉及到圩内和圩外水系的调整改造问题,应有周密的规划,否则,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例如:河道堵塞过多,会抬高洪水位,加重防洪和排涝困难;河道水流过于集中,将加剧河道冲刷;改变航道,过船建筑物加多,可能给交通带来不便;联圩以后,对闸、站等建筑物和排涝系统,也须作适当调整,不然,会产生不少矛盾。

关于联圩规模的大小,要因地制宜。圩外河流洪枯水位变幅小的,防洪任务也较小,联圩规模宜小些。例如江苏太湖流域,洪枯水位变幅仅1.0~1.5米,当地认为联圩后圩垸面积以3000~5000亩为宜。而湖南、湖北、安徽、江西等省,由于外河洪枯水位变幅一般在7米以上,防洪任务重,这些地区采用大联圩方案,其规模一般在几万亩至十几万亩,甚至几十万亩。广东省从考虑防洪、防咸(防止海口咸水入侵)和控制地下水位出发,也主张用大联圩方案。另外,联圩时要处理好干支流、上下游和左、右岸的关系。一般应先加强干流泄洪能力,再堵塞支流或建闸控制,并且不要轻易堵塞主要河道和河流入海口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