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桑园围

的土堤也在临水面加砌块石护坡。江水由堤上的石窦(涵洞)引入围内灌溉渠系。降雨过多,也可由石窦向外江排水。乾隆时全围共有石窦16座。桑园围东南部地形最低,留有泄水口,后因河道抬高,水口增建闸门防止江水倒灌。桑园围在运用过程中,至清代中期已陆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创修《桑园围志》,记录桑园围的历史和总结管理维修的经验,此后各代又陆续增补。

珠江三角洲著名的大型基围,位于今佛山市西南,相传始建于北宋末年。明洪武末年曾对全围进行大修,自甘竹滩至横岗,长数十里。此后下至近代修治甚勤。围堤共长14700余丈,围田1800余顷,还有不少桑树园。桑园围在北西二江之间,三面临水,最初的围堤是土堤,雍正五年(1727年)始将最危险的海舟堡三丫基改用石砌。此后,不断改土为石,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有1900余丈围基改为条石砌筑,7000余丈的土堤也在临水面加砌块石护坡。江水由堤上的石窦(涵洞)引入围内灌溉渠系。降雨过多,也可由石窦向外江排水。乾隆时全围共有石窦16座。桑园围东南部地形最低,留有泄水口,后因河道抬高,水口增建闸门防止江水倒灌。桑园围在运用过程中,至清代中期已陆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创修《桑园围志》,记录桑园围的历史和总结管理维修的经验,此后各代又陆续增补。

西江自高要县以东,至思贤滘一带与北江通,又折南入海。这一带基围最多,据阮元:《广东通志》记载,大者如高要县此外,新江堤长3700丈,围田500余顷;范洲堤长6300余丈;横槎堤长万余丈,围田800余顷;大湾堤围田500余顷;大滨堤长8000余丈,围田800余顷;柏树堤长4700余丈;与四会县接界处有丰乐大围,围田千余顷;与三水县相接有金西堤,长13000余丈,围田1200余顷;三水县高丰堤长8600余丈;新会县大田围,围田600余顷。东江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