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后期形成的,利用堤坝固定河槽,相对缩窄河床断面,增大流速,提高水流挟沙能力,利用水力刷深河槽,以解决泥沙淤积问题的一种治黄河主张。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潘季驯和万恭。起源 西汉末,张戎沦治黄已提出要利用水力刷沙,解决淤积问题(见,北宋曾利用木桩梢料筑岸束窄河道防止汴渠的淤积。束水攻沙的思想概括了前人的认识和实践成果,定性地i兑明了河床断面、流速与水流挟沙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
明代后期形成的,利用堤坝固定河槽,相对缩窄河床断面,增大流速,提高水流挟沙能力,利用水力刷深河槽,以解决泥沙淤积问题的一种治黄河主张。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潘季驯和万恭。
起源 西汉末,张戎沦治黄已提出要利用水力刷沙,解决淤积问题(见,北宋曾利用木桩梢料筑岸束窄河道防止汴渠的淤积。束水攻沙的思想概括了前人的认识和实践成果,定性地i兑明了河床断面、流速与水流挟沙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在同样来水来沙条件下,河床断面小则流速大,流速大则挟沙能力强。
明代万历初年(1573年),总理河道万恭(1515~1591年),根据河南虞城县一位秀才的建议,首先提出:“欲河不为暴,莫若令河专而深。欲河专而深,莫若束水急而骤。束水急而骤,使由地中,舍堤别无策”。万历六年(1578年)后,总理河道潘季驯进一步提出了束水攻沙的主张和措施,更明确地指出:“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势。”
发展 束水攻沙在实践措施上,有一个从单一缕堤束水到双重堤防配合使用的发展过程。只凭缕堤束水攻沙,万恭和潘季驯都有过实践,并在徐州至邳州(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河段曾一时收到过“沙随水刷”的效果。由于缕堤逼河而修,堤距较窄且不规则,容蓄水量有限,遇到稍大洪水就漫堤溃决。潘季驯针对这一弱点,在缕堤之外再筑一道遥堤,以缕堤束水攻沙,以遥堤御洪防溢,双重堤防配合使用,解决攻沙与防洪的矛盾。缕堤、遥堤之间的广阔滩区还可起到滞洪淤沙的作用。有关它的一系列措施只要运用得当,可使河道相对稳定,河患相对减少。清代继承了筑堤束水的主张,同时加强了防洪设施和滩区的治理,堤防工程更加系统和完善。在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之前,黄河经由苏北入海的河道,基本固定下来。
效果 束水攻沙的主张对治黄思想有重要影响。但是,决定河槽冲淤的不只是断面一个因素。历史上束水攻沙实施的结果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河道泥沙的淤积趋势,甚至还加速了“悬河”(地上河)的抬高。束水攻沙的代表作有潘季驯的《河防一览》、万恭的《治水筌蹄》。清代靳辅、陈潢等对束水攻沙的思想也有继承和发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