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水温

的生长发育,均有一定的适温范围,掌握水温变化规律,可以适时播种,适时养殖,避免用过高或过低温度水源灌溉,伤害农作物,避免用热污染水源养殖,伤害鱼类。水温的变化 河湖水温的日变,呈不对称单峰曲线,日水温极值出现时间,因季节、地区不同而异。最低水温出现在6~8时,最高水温出现在15~18时,与气温极值出现时间比较,有滞后现象。

水体热量收支变化现象的反映。水体表面吸收净辐射热量,同时通过水面蒸发、对流与大气交换热量。此外,还通过水体紊动扩散,对流在水体内部或与水体底部土壤交换热量,在交换过程中,水体可能吸入热量,也可能支出热量。根据热量平衡原理,如收入的热量多于支出的热量,水体内储热量增加,则水体增温;反之,则冷却。影响水体温度变化因素,有太阳辐射、气温、水体底部土壤温度、水源温度、水体形态、人类活动等。农作物与水生物的生长发育,均有一定的适温范围,掌握水温变化规律,可以适时播种,适时养殖,避免用过高或过低温度水源灌溉,伤害农作物,避免用热污染水源养殖,伤害鱼类。

水温的变化 河湖水温的日变,呈不对称单峰曲线,日水温极值出现时间,因季节、地区不同而异。最低水温出现在6~8时,最高水温出现在15~18时,与气温极值出现时间比较,有滞后现象。表面水温的日变幅约为水面上气温的日变幅的20~60%,与测点在水体中位置及天气状况有关。湖水因流动缓,紊动交换弱,水的导热系数小,日变幅随深度而减小,影响范围,达40~60米,视湖泊面积与风力大小而定。增温期日平均水温低于气温,冷却期日平均水温高于气温,地下水温,一般无日周变化。

水温的年变化,河、湖水温呈冬低夏高曲线,春季增温期,水温逐渐上升;至夏季达最高点,最高水温出现在7~8月;迨秋季冷却期,水温逐渐下降;以至冬季1~2月,出现最低水温。水温年极值与气温年极值比较,亦有滞后现象。由于水的热容量大于空气的4.2倍,春夏两季水温稍低于气温,秋冬两季水温稍高于水温。水温的年变幅小于气温的年变幅。中、高纬度地区,二者差别,可达一倍以上。湖泊和水库水温的年变化见图1。早在1894年,福斯特(A.E.Forster)研究了河流水温与气温之间关系,并按水温的年变化将河流分类。地下水温的年变化较小,在地下9米深处,水温的变化,不足0.6℃。在深度9至18米处,地下水温一般超过年平均气温1.2~1.8℃。

水温的分布 引起水温分布差异的机制,主要为水气交界面上增温与冷却作用与水体内部热量再分配作用。河流虽有紊动混和作用,但分布并非均匀,差别较湖泊为小。此外,也受水体形态、水体流经地区与人类活动等影响。

图1 1974年丹江口水库坝前水温年变化图

河流水温垂向分布,一般一天内6时或7时,表面水温低,愈向河底愈高,形成逆温现象;13时或14时,表面水温高,愈向河底愈低,形成正温现象;19时则又转为水面低于河底,温差约为0.3~1.7℃,视水深、天气等情况而异。如有热电厂冷却水排入的河段,则形成表层热水、下层冷水,从而产生温差异重流现象。

湖泊水温的垂向分布,1819年德拉比奇(Dela Beche)提出湖水温度分层概念。由于增温或冷却作用,温带地区湖泊常形成双循环现象:①夏季,表层水温较高,底层较低,但不低于4℃,称为正温成层(如图2,a);②秋季,表面冷却引起湖水第一次循环,湖水上下层温差与密度差逐渐减小,同时由于风力引起紊动混和,上下层温度,接近4℃,形成同温状态;③冬季,当温度降至4℃以下,表层水温较低,底层较高,但不高于4℃称为逆温成层(如图2b);④春季,湖泊解冻以后,湖水面开始增温,引起湖水第二次循环当上层水温接近4℃,再度形成上下同温现象。浅水湖泊,一日内可出现两次同温现象,或由于风力引起紊动混和,湖面无冰季节保持着全同温状态。

图2 湖泊水温的垂直分布

温带较深的湖泊,夏秋季节,水温分层明显,根据水温垂向分布特征,可分为三层:①上层或称表层,增温易,由于风力引起混和,水温分布较匀,其厚度决定于增温程度,风力作用等,约为4~20米:②中层,也称温跃层或温斜层,其特征为温度变化急剧,在炎热的夏季,上下温差甚至可达20℃以上;③下层或称底层是较冷的一层,水温分布又趋于均匀,60米以上深水湖、库,底层水温约在5~10℃左右。故引用较深水库水灌溉时,取水口应布置在水库表层。

河水温度横向分布,一般自河流解冻至7、8月间,接近岸边的水温高于河中泓的水温,而在冬季则相反。当不同水温的支流及泉水汇入干流,或冷却水排入的河段,都将使两岸边水温发生差异。河水温度纵向分布:高山河流,源地水温低,流向下游,水温递增;南北向河流,中高纬河段水温较低;温泉及热污染水注入河段,都较上下游段水温为高;水库上下游水温,因水库调节,发生差别。

湖水温度平面分布,并不一致,其原因为:①湖泊形态,由于水的热容量大,冷却时期,深水区水温高于岸滨水温,增温时反之;②风,如引起增减水现象,则迎风岸水温高于背风岸水温;③水源,冰川源湖泊河口处水温,较低于湖中及下游处的水温,从而产生异重流现象;④人类活动,如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湖中,都将使排放口附近湖水温度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