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作物和大气中连续变化和运动着的水流系统,把这一系统看成是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这一概念是澳大利亚学者菲利普(J.R.Philip)于1966年首先提出的。它是当代用物理学的能量观点研究田间水分循环所依据的基本假定。在这个系统中,土壤中的水分被根表皮吸入,通过根及茎的木质部输送到叶片,水分在叶片内汽化为水汽后,扩散到大气中。
土壤、作物和大气中连续变化和运动着的水流系统,把这一系统看成是有内在联系的统一体,这一概念是澳大利亚学者菲利普(J.R.Philip)于1966年首先提出的。它是当代用物理学的能量观点研究田间水分循环所依据的基本假定。
在这个系统中,土壤中的水分被根表皮吸入,通过根及茎的木质部输送到叶片,水分在叶片内汽化为水汽后,扩散到大气中。水分流动的基本规律是沿着势能梯度的方向,由水势高的地方流向水势低的地方。在整个系统中,连续的水流运动是从一个受周期补给,有一定容量,但水势可变的水源(土壤),流向一个实际上容量无限、水势可变的大气中。
作物水与环境因素的关系主要是建立在水量与能量平衡基础上的。即在不同水势的驱动下,水克服各种阻力而运移。这一基本概念可以简化地表示为:
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
式中q为水流通量;ψs为土壤水势;ψR为根系与土壤界面上的水势;ψL为作物叶水势;Rρ为作物阻力;Rs为土壤阻力。这种概念与表征电流流动的概念很相似,可用通过串联电阻的电流来模拟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中的水流(如图示)。土壤对水通量的阻力,可定义为水的流程长度对水力传导度之比。因土壤的水力传导度随土壤的含水率而变动,叶部和大气阻力可依气象条件而变动。故分别用可变电阻rsi、rs、rbi和re表示,而根皮层、木质部则分别以不变电阻rc、rx表示。图中ψ0为土壤中的液相水势,ψa为大气水势。
代表土壤—作物—大气连续系统中水流的电模拟图
为了定量研究土壤—作物—大气连续体,建立了多种模型来表达这个过程。其中最简单的一种,是使作物对水的响应(例如产量)与某一种因素(例如降雨量)相关。这种模型由于忽略了大量的其他因素,精确度差,另一种是统计模型,目的是找出一些独立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这种方法用来评价一个大范围的生产能力比较适宜。更为复杂一些的是确定性模型,这种方法能把土壤、作物和大气各个部分的水流确定地表达出来,给出一定的外部条件,就可以预测出所需的值。但它需要测取大量参数,计算复杂,确定各部分间的衔接和相互影响也较复杂。此外,可以利用灌溉试验实测各种数值,但这种方法较少考虑机理。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