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中国古代的水土保持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因而水土保持工作的历史也十分悠久。据先秦史籍所载,距今约4000年前,大禹就曾带领先民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平水土”、“尽力乎沟洫”,即疏导洪水,修治田间水道,以防御水旱灾害,发展农业生产。这是中国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水土保持工作。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因而水土保持工作的历史也十分悠久。据先秦史籍所载,距今约4000年前,大禹就曾带领先民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平水土”、“尽力乎沟洫”,即疏导洪水,修治田间水道,以防御水旱灾害,发展农业生产。这是中国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水土保持工作。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平治水土工作有了明显发展。在西周建国初期(公元前11世纪),即很重视对农田的治理,不仅对选好的农田要划定区域,修起地界,还要采取井田法开沟筑垄,进行整治,使农田中沟(古称甽),垄(古称亩)相间排列,因而可以蓄水保墒,减少土壤冲刷。甚至提出要求做到“原隰既平,泉流既清”(《诗·小雅·黍苗》)。据西汉时人毛公注释:“土治曰平,水治曰清。”这表明当时已经认识到“土治”与“水治”之间的关系,力图通过平整土地来减轻土壤侵蚀,使溪河流水变清。此外,在先秦的一些典籍中,还记载了这一时期有关保护山林、薮泽及合理规划、利用土地的内容,在客观上也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保持水土的意义。秦代以后,农田开垦规模及范围不断扩大,滥伐、滥垦、滥牧不断发生,森林、草原及农田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地区,甚至成为童山秃岭、沙滩荒滩,加剧了水土流失的灾害。另一面,广大劳动人民在发展农业生产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其中一些流传至今。这些措施主要有:①区田:最早见于西汉成帝时(公元前32年~前7年)的《胜之书》。现在干旱山区的坑田法及山区造林所采用的鱼鳞坑整地法,即由它发展而来。②山间陂塘:禹治水即有“陂九泽”之说,后来山区普遍修建小型陂塘,用以备旱防潦。③梯田:从《胜之书》的有关记载中可看到西汉时已出现梯田雏形。南宋时已出现“梯田”的名称。由于中国梯田与小型陂塘结合修建,所以一直是中国山区,特别是南方丘陵山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④引洪漫地淤地坝引洪漫地及淤灌技术起自战国。西门豹引漳河水灌溉,以后修建的郑白渠引泾河水淤灌,北宋在黄河下游及海河流域大量放淤。明清时,晋陕黄土丘陵区群众创造出打坝淤地法等,使中国古老的用洪用沙技术不断发展。⑤造林种草技术:除先秦时强调的封山育林外,秦以后,在荒山荒坡造林、种植经济林木及堤岸坝堰营造防护林技术方面,均有不少发展。西北黄土高原种植苜蓿、红柳草带及东北漫岗丘陵区种植苔条带,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水土保持理论方面,先秦的一些学者曾对保护山林薮泽问题作过一些理论上的论述。秦汉以后,一些学者及政府官吏在水土保持理论方面也提出了一些看法,如:北宋沈括的流水侵蚀理论,明代周用提出的“使天下人人治田,则人人治河”思想,南宋魏岘及清代梅伯言总结的森林抑流固沙理论,明代徐贞明及清代胡定、马征麟倡导的治水先治源与汰沙澄源理论等,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水土并重”的水土保持思想,都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