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生产提供物质和能量的气候资源。组成农业气候资源的光、热、水、气等要素的数量、组合及分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类型、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潜力。农业气候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合理利用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其数量有长周期的波动和年际差异。
对农业生产提供物质和能量的气候资源。组成农业气候资源的光、热、水、气等要素的数量、组合及分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类型、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潜力。
农业气候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合理利用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规律,其数量有长周期的波动和年际差异。研究和分析农业气候资源的地理分布及其规律性,有利于发挥各地区农业气候优势,达到充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找出影响利用的因素,以防避不利气候条件,提出改善的途径;进一步揭示农业气候资源的潜力,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气候资源包括:光照用光量(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光质(光谱成分)、光长(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等;热量用生长季节的长短(日数),各界限温度的起止日期和持续日数,积温,全生育期及各生育期内平均最高、最低温度,越冬期的最低温度,早晚霜冻的起止日期和无霜冻期等;水分用降水量,干燥度或湿润度,雨季开始日期,降水强度,降水变率,土壤湿度(贮水量、田间持水量)等。
主要包括太阳年总辐射,大于10℃年积温和年降水量的分布。
世界上各地太阳总辐射量在60~200千卡·厘米-2·年-1之间,高、中纬度地区分布具有带状特征,赤道附近由于云量增加,总辐射量显著减少。年总辐射最大值出现在南、北半球的副高压带,一般为160~180千卡·厘米-2·年-1,东北非洲沙漠地区可达220千卡·厘米-2 ·年-1 (图1)。夏季(6月)总辐射分布在北非、中东和拉丁美洲有三个高值中心,月辐射量大于22千卡/厘米2,东南亚为一低值区,月辐射量小于12千卡/厘米2。南半球随纬度增加而显著减弱,月辐射量从10千卡/厘米2减至2千卡/厘米2。
图1 全球年总辐射量分布(千卡·厘米-2·年-1,1卡=4.1855焦)
热量全球日平均气温大于10℃的年积温分布,除极圈内年积温低于1000℃外,其他地区均在1000~10000℃之间,赤道与热带地区可达8000~10000℃,欧亚大陆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在2000~8000℃左右,大洋洲从南部4000℃向北增至10000℃,地中海地区约6000℃左右。平原地区的积温随纬度而变化,但因受地形及海陆影响,同纬度呈不规则分布。例如中国青藏高原为一低值区,西北欧受洋流影响积温偏高。北美东岸地势平坦,积温呈带状分布;西岸地形起伏,积温随海拔升高而减少。
降水量 欧亚大陆及北美西岸年降水量约500~2000毫米,深入内陆降水有减少趋势。大洋洲降水呈环状分布,沿海多、内陆少。东南亚地区受季风、台风和洋流影响,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左右。全球有几个降水高值区,如中美洲巴拿马、南美北部厄瓜多尔、非洲西海岸加纳和几内亚湾、印度的阿萨姆、智利西南部等年降水量达5000毫米。全球降水低值区在北非沙漠区、中东、苏联中亚细亚及中国西北地区,年降水量低于200毫米(图2)。
中国地域辽阔,兼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多种农业气候区,并且雨热同季,适宜各种类型的农作物生长。日平均气温大于10℃积温在8000℃以上(云南高原在7500℃以上)的地区为热带,多数地区年降水量在1400~2000毫米,年总辐射量为460~586千焦/厘米2,农作物可全年生长,橡胶、椰子、咖啡、胡椒等典型热带作物生长良好;秦岭、淮河一线以南至热带北界地区为亚热带,日平均气温大于10℃积温在4500℃以上,年降水量900~2000毫米,年总辐射量352~523千焦/厘米2,是水稻主要产区,也盛产亚热带经济林木(油桐、油茶、茶树、柑桔、杉树、马尾松、毛竹等);暖温带日平均气温大于10℃积温在3500~4500℃,年降水量为500~800毫米,年总辐射量为502~586千焦/厘米2,是小麦、玉米为主的一年两熟(包括间套作)地区,也适于棉花、花生、大豆、谷子等作物生长;中温带的东北松辽平原,日平均气温大于10℃积温为2500~3500℃,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年总辐射量为460~544千焦/厘米2,春小麦、马铃薯、甜菜等喜凉作物生长良好,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亦可种植。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局部热量够的地区若有灌溉条件可种植长绒棉、优质瓜果(哈密瓜)及无核葡萄等;青藏高原的河谷地区可种植春小麦、青稞、马铃薯等作物。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降水虽少,后者热量也不够,但仍可满足牧草生长需要(见生长期、无霜冻期及彩图138~142)。(韩湘玲)
图2 全球年降水量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