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七十二候

中国古代黄河流域的物候历。以五日为一候,一月六候,三候为一气。一年分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每候以一物候现象相应,叫做“候应”,表示一年中物候与气候的变化情况。七十二候始见于《逸周书·时训解》,北魏起载入历书。一年中每候候应见下表(据涵芬楼《汉魏丛书》晋孔晁注本《逸周书

中国古代黄河流域的物候历。以五日为一候,一月六候,三候为一气。一年分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每候以一物候现象相应,叫做“候应”,表示一年中物候与气候的变化情况。七十二候始见于《逸周书·时训解》,北魏起载入历书。一年中每候候应见下表(据涵芬楼《汉魏丛书》晋孔晁注本《逸周书》):

附表

七十二候的物候现象有两类:一类是生物物候,属于动物的,如“蛰虫始振”,“鸿雁来”,“仓庚鸣”等;属于植物和农作物的,如“草木萌动”,“桃始华”,“禾乃登”等;另一类是非生物物候,如“虹藏不见”,“土润溽暑”,“地始冻”等。其中也有观察理解错误、迷信附会之说的物候,如“鹰化为鸠”,“腐草化为萤”,“爵入大水化为蛤”等。

七十二候是在二十四节气全部名称确立之后产生的。它以节气为标准,每个节气分三候,每候有每五天的物候现象。汉代农业生产发达时期,对于掌握农时要求更为精细,而每个节气相差半个月,间隔时期太长,有细分时段的必要,因此把全年划分为七十二候。元代《王祯农书》曾以节气与七十二候为时令指标,为全年农业耕种规划作图,称为授时指掌活法图。其他农书亦引用了七十二候七十二候对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掌握时宜起了重要作用,曾传入日本、朝鲜。

中国民间通用历书所载七十二候候应,有九个候与《逸周书·时训解》不同,且与元《王祯农书》所载也不相同。《逸周书》可能成书于汉代,记载七十二候候应地点是两汉国都所在地,即现在的西安、洛阳一带。以近二十年来西安、洛阳所观测的物候记录与七十二候物候对比来看,现在这两个地区春季土壤解冻比东汉时代迟一候,秋季初霜期也迟一候,冬季土壤冻结与水面结冰迟10~20天。这反映现在西安、洛阳的植物生长期比东汉时代约长15天以上,说明古代七十二候的物候与现代物候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