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水资源

一种主要的农业气候资源,用于农业、林业、畜牧业等方面的水,包括自然降水和可以控制、利用的地表水以及地下水。自然界的水分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其中一部分消耗于蒸发,一部分成为地表径流汇入河川,另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降水量中国平均降水量约为600毫米,全年降水总量超过60000亿立方米。其时空分布特点如下: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全国降水量分布大体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南方多于北方,山地多于平原。台湾、海南岛及广东、福建、浙江大部地区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长江中下游地区1000~1500毫米,淮河、秦岭约相当于800毫米等雨量线,黄河下游为500~700毫米,黄河上、中游为250~500毫米,东北各地为500~700毫米。400毫米等雨量线约沿大兴安岭、通辽、张北、愉林、兰州、玉树至拉萨,以东是中国主要农业区,以西多为草原和荒漠,是一条重要的农牧分界线。250毫米等雨量线从呼伦贝尔盟西缘起,经锡林郭勒盟中西部、包头以西、伊克昭盟中部、宁夏中部、甘肃中部、青海东南部至藏北,此线以西除新疆天山和阿尔泰山等山前地带外,基本上是依靠灌溉的农业,它是中国旱地农业的最西界线。季节分配极不均匀

一种主要的农业气候资源,用于农业、林业、畜牧业等方面的水,包括自然降水和可以控制、利用的地表水以及地下水。自然界的水分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其中一部分消耗于蒸发,一部分成为地表径流汇入河川,另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

降水量

中国平均降水量约为600毫米,全年降水总量超过60000亿立方米。其时空分布特点如下:

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全国降水量分布大体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南方多于北方,山地多于平原。台湾、海南岛及广东、福建、浙江大部地区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长江中下游地区1000~1500毫米,淮河、秦岭约相当于800毫米等雨量线,黄河下游为500~700毫米,黄河上、中游为250~500毫米,东北各地为500~700毫米。400毫米等雨量线约沿大兴安岭、通辽、张北、愉林、兰州、玉树至拉萨,以东是中国主要农业区,以西多为草原和荒漠,是一条重要的农牧分界线。250毫米等雨量线从呼伦贝尔盟西缘起,经锡林郭勒盟中西部、包头以西、伊克昭盟中部、宁夏中部、甘肃中部、青海东南部至藏北,此线以西除新疆天山和阿尔泰山等山前地带外,基本上是依靠灌溉的农业,它是中国旱地农业的最西界线。

季节分配极不均匀

冬季(12~2月)中国大部地区降水稀少。南方各地冬雨约占全年降水的10%~15%,一般可满足冬作物需要。台湾东北部是全国唯一冬雨最多地区(基隆冬雨量占全年降水的30.2%)。北方地区冬季降水不到全年的10%,甚至少于5%(如北京只占1.7%)。春季(3~5月)长江以南地区进入雨季,南岭地区和两湖盆地春雨量超过夏雨,约占全年降水的35%,为全国春雨最多地区。北方地区春雨很少,只占全年的10%~15%,有的地方甚至小于10%(如北京为9.6%)。长江中下游和东南丘陵地区春末夏初进入梅雨季节,雨量显著增多。7~8月份是夏季风极盛时期,华北、东北地区降水高度集中,易引起洪涝。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份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天气晴热,雨量相对减少,常形成伏旱,但从整个季节看,夏季(6~8月)仍是东部地区的多雨季节,南方夏雨约占全年的40%~50%,北方各地约占60%~75%。秋季(9~11月)长江中、下游及北方地区,秋雨一般只占全年的15%~20%左右,华北有的地区只占10%~15%。,

降水年际变化大

年降水相对变率,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为10~15%;以北大部地区均在20%以上,黄淮海平原及黄土高原达25%~30%,西北干旱荒漠区高达30%~40%。各地绝对最大年降水量与绝对最小年降水量之比,南方地区约2~3倍,北方地区可大到8倍以上。长江以南至南岭山地之间,全年各季降水变率为全国最小。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12~6月的各月平均变率均达60%~70%,甚至大于80%,为全国最大。这一地区冬春雨雪稀少,降水变率大,大大加剧了春旱威胁。夏季7~8月从黄河中游向南至长江中游的广大地区,月降水变率均达60%以上。秋季降水变率最大地区出现在台风雨较多的东南沿海地带。

地表水有地域分布不均,季节及年际变化大的特点。

地域分布不均

全国年地表径流总量约为25873.35亿立方米。其地域分布,南方多于北方,近海多于内陆,山地多于平原。东部和西南部外流流域年径流量占全国总量的95.45%,其中83.46%集中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其中又以长江为最大,占全国总量的37.85%。西部内陆流域只占4.55%。长江流域以北包括黄淮海流域、东北各河流域及内蒙古、西北、青藏的内陆流域面积,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二,而径流量只占六分之一。因此,除东北东部地区外,缺水现象相当普遍。据估算,华北平原即使拦引全部地表径流也不敷需要。西北的半荒漠和荒漠地区,降水稀少,农业生产主要靠引用高山的雪融化后补给河流的水和过境河流的水进行灌溉,因而这些地区径流的分布与数量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季节变化大

河川径流量在不同的季节相差悬殊。东北地区河流封冻4~5个月,积雪多,春汛期长20~30天,春季缺水不太严重;夏汛期(6~9月)长,洪水猛烈。华北地区冬雪少,春汛期短(10~15天),春季缺水严重;夏雨集中,多暴雨,夏汛快而猛,水土流失严重。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河流经冬不冻,没有春汛,其中东南部地区因梅雨影响,汛期来临早、结束迟,从4月持续到7月或8月,长达5个月之久。秋季是全年最小水季节,对晚稻用水有影响;东南沿海一带8~9月台风雨多,汛期可持续到9月。西南部地区汛期集中于6~9月,秋水大于春水,冬水最小。西北及其青藏高原径流主要靠雪水融化补给,因而夏水特别集中,早春干旱缺水,如南疆源出昆仑山和天山的河流,6~8月水量分别占全年的60%~80%和50%~70%。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区河流受西南季风影响,夏秋多水,汛期较长,集中于6~10月。

北方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大于南方。长江以南大·部地区年径流相对变率较小,一般在20%以下。东南沿海因受台风影响,其相对变率增大到20%以上。长江以北大部地区中等河流的年径流相对变率较大,在30%以上,其中黄淮海平原达40%~60%。

地下水

地下水量比较稳定。在地表水不足或灌溉期来水量保证率不高的地区,地下水是农业用水的重要来源。在中国北方许多山麓冲积、洪积扇(如燕山、太行山东麓、祁连山北麓、天山南北麓、昆仑山北麓、柴达木盆地周围、大兴安岭东麓等)的中、下部,地下水埋深浅,水量丰富,水质好;因地面有较大比降,排水良好,地下水开发条件优越,是华北、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黄淮海平原中、东部和松辽平原大部地区潜水埋深2~4米左右,有些地方深达4~6米以上,潜水矿化度大,用作灌溉,易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黄土高原多数地方潜水埋深达40~80米,甚至100米以上,含水量小。在吕梁山、太行山和泰沂山地的奥陶纪石灰岩中,常有大股溶洞水在山麓以泉水形式流出,水量大而稳定,矿化度低,为当地重要的灌溉水源。广西、贵州、云南及湖南的西部地区石灰岩分布广,岩溶地形发达,漏水性大,雨水大多渗入地下成为潜流,地面常干旱缺水。这类地区开发利用溶洞水是解决农业用水的重要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