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时雨降,可种杭稻及植禾,苴麻,胡豆,胡麻”。说明适时的雨水与播种粳稻、早谷子等作物的时间关系。内容还涉及祭祀、保养等士大夫阶级的生活杂事。本书是崔寔在洛阳地区经营田庄的经验总结,但书中阐述的经验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有指导意义,灵活而中肯,明确地阐明了农时和农事活动的关系。《四民月令》原书北宋时已佚失,只因《齐民要术》,特别是《玉烛宝典》有大量引证,而保留了三千多字的残章。
中国最早的月令体裁农书。作者崔寔,东汉末期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县)人。崔寔重视农业,做太守时曾教民种麻,晚年曾在洛阳地区经营过田庄。成书年代在公元166年前后。本书按月记述应当进行的农事活动,同时指出进行该项农事活动的气象、物象指标,而不拘泥于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如记述三月的物候和农事时说:“是月也,杏花盛,可菑沙、白、轻土之田”。是说“杏花盛”这个物候,表示沙土、白土、土质松软的田地已到耕翻灭茬的时候。又“时雨降,可种杭稻及植禾,苴麻,胡豆,胡麻”。说明适时的雨水与播种粳稻、早谷子等作物的时间关系。内容还涉及祭祀、保养等士大夫阶级的生活杂事。本书是崔寔在洛阳地区经营田庄的经验总结,但书中阐述的经验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有指导意义,灵活而中肯,明确地阐明了农时和农事活动的关系。《四民月令》原书北宋时已佚失,只因《齐民要术》,特别是《玉烛宝典》有大量引证,而保留了三千多字的残章。到清代有任兆麟、王漠、严可均、唐鸿学等四个辑佚本,但都有不足之处。195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石声汉整理的《四民月令校注》和1981年缪启愉整理的《四民月令辑释》则较完善。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