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形成过程中,上下两层翅面沿气管周缘骨化加厚所形成的腔管,起加强翅膜的作用。脉腔内既有气管又有血液流通。翅脉分布的型式称为脉序或脉相。昆虫的脉序是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还可以通过脉序的比较追溯昆虫的演化关系。昆虫的多种多样脉序都由一个原始的脉序演变而来。早在1898年
翅形成过程中,上下两层翅面沿气管周缘骨化加厚所形成的腔管,起加强翅膜的作用。脉腔内既有气管又有血液流通。翅脉分布的型式称为脉序或脉相。昆虫的脉序是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还可以通过脉序的比较追溯昆虫的演化关系。昆虫的多种多样脉序都由一个原始的脉序演变而来。早在1898年,美国昆虫学家康斯托克(J.H.Comstock)和尼特姆(J.G.Needham)将昆虫的脉序归纳成假想的原始脉序,这一命名系统被称为康尼脉系(Comstock Needham system)。在较低等的昆虫中,翅呈半开式的纵向扇折,隆起处的脉是凸脉,低处的脉是凹脉,凸凹脉相间,更增加了翅膜的坚韧性。较高等昆虫的翅膜平展,凸凹脉趋于消失。现在通用的假想脉序是在康尼脉系基础上对照古昆虫的脉序及现存昆虫翅凸凹脉综合而成的(见图)。
昆虫的假想脉序
翅脉可分为纵脉和横脉两种。纵脉是从翅基到翅的边缘的脉;横脉是横列在纵脉间的短脉,与早期气管分布无关。纵脉包括:①前缘脉(Costa,C),是一条不分支凸脉,一般形成翅的前缘;②亚前缘脉(Subcosta,Sc),很少分叉,是凹脉;③径脉(Radius,R),通常是最强的脉,有5个分支:主干是凸脉,分成2支,前支叫第一径脉(R1),直伸达翅的边缘,后支叫径分脉(Radial sector,Rs),是凹脉,经2次分支,成为4支(R2、R3、R4、R5);④中脉(Media,M),在径脉之后位于翅的中部,主干为凹脉,分成前中脉(anterior media,MA)和后中脉(posterior media,MP),前中脉是凸脉,分为2支(MA1,MA2),后中脉是凹脉,分为4支(MP1~MP4;⑤肘脉(Cubitus,Cu),主干为凹脉,分成2支(Cu1,Cu2),第一肘脉为凸脉,有时还可分成第一前肘脉(Cu1a)和第一后肘脉(Cu1b);⑥臀脉(Anal,A),在臀褶之后的臀区内,通常有3条(1A,2A,3A),一般都是凸脉。横脉系根据所连接的纵脉而命名。常见的横脉有肩横脉(humeral crossvein,h),连接前缘脉和亚前缘脉;径横脉(radial crossvein,r)连接第一径脉和径分脉;分横脉(sectorial crossveim,s)主要连接第三径脉和第四径脉;径中横脉(radiomedial crossvein,r-m)连接径脉和中脉;中横脉(medial crossvein,m)连接第二中脉与第三中脉;中肘横脉(mediocubitalcrossvein,m-cu)连接中脉与肘脉。
许多昆虫第一径脉(R1)和第一肘脉(Cu1)为较强的凸脉,易于识别,其他脉可由此推测。完整的中脉仅在化石昆虫及蜉蝣目昆虫中存在,一般昆虫前中脉已消失,只有4支后中脉,所以中脉经常单独以M表示。蜻蜓目、翅目则相反,后中脉消失,仅剩前中脉。此外,有些昆虫轭区常有两条轭脉(jugal vein,J)。
现有昆虫中仅少数毛翅目种类的脉序与假想脉序相近似,绝大多数有或多或少的变化:或增添或减少,或合并或完全消失。增添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副脉,作为原有纵脉分支;一种是加插脉或闰脉,是在两条相邻的纵脉间加插较细的游离纵脉,或仅以横脉与邻脉相接。副脉的命名是在原有纵脉的简写字母后面顺次附以小写a,b,c;加插脉命名时可在其前一纵脉的简写字母前加一大写“Ⅰ”。合并的翅脉以“+”号连接原来的纵脉名称表示。
翅面被翅脉划分成的小格称翅室。翅室四周全为翅脉所封闭的,称闭室;有一边不被翅脉封闭而向翅缘开放,则称开室。翅室名称以其前缘纵脉名称表示(见)。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