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大豆象

下唇片后端中间有一淡色圆斑。蛹长3.2~5毫米,椭圆形,淡黄色。头弯向胸部,口器位于第一对足基部之间,触角弯向两边,端部露出中足的胫节之外,后足附节先端超出后翅芽。 大豆象 成虫活泼,在仓库内交配后成堆或分散产卵于豆粒间或剥离的豆粒种皮下。夏季田间豆荚长成后,飞往田间。雌虫一天可产卵50余粒,一生产卵200多粒。成虫寿命两个月左右,活动期一般半个月。成虫喂以食物可活176天。

以菜豆为主的豆粒钻蛀害虫,中国对外检疫对象。又名菜豆象。学名Acanthoscelides obtectus(Say)。鞘翅目,豆象科。原产于南美洲和中美洲,随豆类调运,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度,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日本,埃及,阿尔及利亚,非洲的东部、南部及欧洲大多数国家。幼虫主要为害菜豆类。仓贮时在豆粒上产卵,田间则在成熟豆荚裂缝处的豆粒上产卵,也可在完整豆荚上咬孔将卵产在豆粒上。有不将卵胶粘于豆粒表面的特点,可以此区别于其他豆象。在一裂开的豆荚内产卵多达60余粒。一粒豆内幼虫可多达20余头,蛀空豆粒,影响产量和品质。

成虫体长2.8~3.5毫米,褐色。全身被有茂密的浅灰色茸毛,鞘翅黑褐色,满布灰褐色绒毛,在刻点行间,有些部分灰褐色的绒毛较厚,色灰白。毛斑形成不明显的两条横带,以鞘翅中缝两侧,鞘翅中部的第三行间一长条灰白色毛斑较明显。前胸背板长圆锥形,长稍大于宽,散布小而密或大而稀的刻点,后缘中叶突出,宽度约占后缘总长的1/3。鞘翅基部肩胛不明显,后足腿节内侧末端前有一长齿,约两倍于其他两个较小的齿,在高倍放大镜下还可见4个微齿(见图)。卵长椭圆形,一端较宽,长0.54~0.79毫米,白色,透明,有光泽。初龄幼虫长0.52~0.67毫米,体略呈圆柱形。胸足逐对增长。前胸背板强骨化,中臂具一齿,后臂具5齿,齿大小略相等。末龄幼虫体长4~4.5毫米。下唇片呈扁圆形,有两条突出的骨化臂。下唇片后端中间有一淡色圆斑。蛹长3.2~5毫米,椭圆形,淡黄色。头弯向胸部,口器位于第一对足基部之间,触角弯向两边,端部露出中足的胫节之外,后足附节先端超出后翅芽。

大豆象

成虫活泼,在仓库内交配后成堆或分散产卵于豆粒间或剥离的豆粒种皮下。夏季田间豆荚长成后,飞往田间。雌虫一天可产卵50余粒,一生产卵200多粒。成虫寿命两个月左右,活动期一般半个月。成虫喂以食物可活176天。温度22~27℃,相对湿度75~78%时,卵期6~7天;15~17℃,相对湿度78~80%时,卵期11天。幼虫期长8个月。温度26℃,1~4龄幼虫期分别为3~9天,11~15天,18~22天,24~27天。末龄幼虫在豆内近表皮处化蛹。前蛹期数小时至数天,蛹期8~20天。从产卵到成虫,7~8月间19~28天;1~5月间98~113天;12月至翌年5月间120~125天。在29℃时发育缓慢,-10℃经12小时各虫态均死亡。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年生5~6代。

加强检疫检验,控制其传播。检查菜豆类有无豆象为害特有的羽化孔和幼虫钻入孔,也可用X光检查豆粒内有无幼虫、蛹或成虫。一经发现采用溴甲烷熏蒸。仓贮菜豆类可用0.2%拟除虫菊酯粉剂拌种,对杀死成虫有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