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负泥甲金小蜂;蛹期有广肩小蜂、负泥甲瘦姬蜂、负泥甲沟姬蜂和桑名驼姬蜂等。在幼虫盛发期结合耕田,排干田水,将幼虫打落,使其混入泥中死去;如先撒石灰粉后耕田,效果更好,虫口密度大时,可用敌百虫、杀螟硫磷、甲基对硫磷等药剂防治。
以水稻为主的食叶害虫。又名稻负泥虫,学名Oulema oryzae(Kuwayama)。鞘翅目,负泥虫科。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鲜、中国。中国有南北两大发生区,一为东北稻区,大致在40°30′~47°N,124°~131°E间;另一为中南稻区,东部北界为长江,西部北界为秦岭,西界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南迄海南、广西。两区间的广大地带,极少发生。主害水稻,并取食茭白、粟、玉米、麦、李氏禾、芦苇、碱草、双穗雀稗等。20世纪60年代以前,两大发生区的局部稻田受害严重。60年代以来,绝大多数地区已得到控制;但70年代后,部分丘陵山地又有回升趋势。主要以幼虫啃食叶肉,残留白色纵条,重者焦枯破裂,分蘖减少,甚至整株枯死。成虫体长4~4.2毫米,头黑色。前胸背板黄褐,中央有一短沟。鞘翅青蓝,有金属光泽。每鞘翅上各有10条纵行刻点。足大部分为黄褐色,基节、胫节及跗节黑色。卵长椭圆形,墨绿色。末龄幼虫长约4~6毫米,近鸭梨形,黄白色;头小,色黑褐,背面隆起,各节有6~22个黑色瘤突,瘤突上各生一根短毛;肛门向上开口,粪便堆覆体背。蛹长4~4.5毫米,色鲜黄,外包长5~6毫米的白色蜡絮状茧(见图)。
各地均年生1代,以成虫在田边、沟边、塘边及山坡等处杂草间或土下越冬,常数十头聚居一起。南方稻区越冬成虫3月中下旬开始活动、交配,4~5月在早稻秧田和本田产卵,5月中下旬幼虫盛发,5~6月间为害早稻幼苗最烈,6月上中旬化蛹最多,6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羽化后的成虫当年不交配产卵,稍取食后即陆续转移到越冬场所。东北稻区越冬成虫在5月下旬恢复活动,先在杂草上取食、交配,待水稻秧苗长至3~4片叶时,再迁入稻田产卵繁殖,通常为害期在6月中旬至8月上旬。多在清晨羽化,白天交配、产卵。卵多产于叶面,少数产在叶背或叶鞘上;卵成块,每块10粒左右,一生产50余粒,产卵期平均18天。初孵幼虫分散,沿叶脉食害叶肉,清晨露重时较活泼,中午躲于背光处。幼虫4龄,老熟后多在叶片正面近尖端作茧化蛹。卵期7~8天。幼虫期11~19天。预蛹期2~4天,蛹期9~15天。成虫寿命长达340天左右,其中潜伏期约为8个月。喜阴凉潮湿,适温为18~22℃,山区气温较低,湿度较高,日照时数较短,容易发生。冬季、早春温暖少雨,越冬成虫死亡率低,出现期提早。4~6月多雨,有利发生为害,高温干旱则起抑制作用。卵期天敌有负泥甲缨小蜂;幼虫和蛹期有负泥甲金小蜂;蛹期有广肩小蜂、负泥甲瘦姬蜂、负泥甲沟姬蜂和桑名驼姬蜂等。在幼虫盛发期结合耕田,排干田水,将幼虫打落,使其混入泥中死去;如先撒石灰粉后耕田,效果更好,虫口密度大时,可用敌百虫、杀螟硫磷、甲基对硫磷等药剂防治。
稻负泥甲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