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较盛,交配后四五天产卵于寄主的茎、叶、穗上,以叶面较多,多散生,亦有2~7粒排成纵列的。生长茂盛、早熟或迟熟的水稻,常受害重;近塘边、山边和其他禾本科作物及豆类多的稻田
水稻等穗期刺吸害虫,又名稻针缘蝽、黑棘缘蝽。学名Cletus punctiger Dallas。半翅目,缘蝽科。印度、中国均有分布,在中国南方稻区密度较大。主要为害水稻、麦类、粟、高粱、玉米、蚕豆、大豆等作物,还取食狗尾草、稗草等禾本科杂草。成虫和若虫常聚集在穗部及嫩荚上吸食,造成秕粒。成虫体长9.5~11毫米,宽2.8~3.5毫米。体形狭长,黄褐至茶褐色,密布刻点。触角第四节纺锤形。前胸背板侧角刺细长,略向上翘,末端黑。前翅革片缘浅色,近内角处有一淡赭色斑点。卵长1.3~1.4毫米,宽0.8毫米,略呈梭形,中央有一圆形浅凹;卵壳光滑发亮;假卵盖周缘隐约可见数枚小粒状的呼吸一精孔突。若虫共5龄,3龄前长椭圆形,4龄后略呈梭形。5龄体长8~9.1毫米,宽3.1~3.4毫米,黄褐带绿色,腹部多红色毛点;前胸背板侧角明显伸出,末端后指;前翅芽伸达第四腹节前缘(见图)。
湖北年生2代,江西、浙江3代,以成虫在杂草根际等处越冬,广东、云南和广西南部,无越冬现象。江西越冬成虫3月下旬始出,4月下旬至6月中下旬产卵。第一代若虫5月上旬至6月底孵出,6月上旬至7月下旬羽化,6月下旬初开始产卵。第二代若虫6月底至7月上旬开始孵化,8月初开始羽化,8月中旬产卵。第三代若虫8月下旬开始孵化,9月底至12月上旬羽化。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陆续蛰伏过冬。羽化后的成虫7天开始交配,交配时间多在白天,尤以10时前较盛,交配后四五天产卵于寄主的茎、叶、穗上,以叶面较多,多散生,亦有2~7粒排成纵列的。生长茂盛、早熟或迟熟的水稻,常受害重;近塘边、山边和其他禾本科作物及豆类多的稻田,虫口密度较高。防治可兼治此虫。
稻棘缘蝽
稻蓟马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