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鲁夜蛾属Amathes分布于西南区和秦岭以西;歹夜蛾属Diarsia多分布于西南区。在农业生产上造成危害的、有10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小地老虎,次为黄地老虎。小地老虎学名Agrotis ypsilon(Rottemberg)。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具潜土习性的夜蛾类多食性害虫,俗称地蚕。鳞翅目,夜蛾科。为害粮食作物、棉花、蔬菜、烟草、中药材等幼苗及林木的实生幼苗,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重播。这类害虫全世界已知有约2200种,中国有切根夜蛾亚科292种,其中切根夜蛾属Euxoa、地夜蛾属Agrotis多分布于东北区、蒙新区、青藏区、华北区,一部分分布于西南区;异夜蛾属Protexarnis、昭夜蛾属Eugnorisma、沁夜蛾属Rhyacia主要分布于内蒙古、新疆;鲁夜蛾属Amathes分布于西南区和秦岭以西;歹夜蛾属Diarsia多分布于西南区。在农业生产上造成危害的、有10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小地老虎,次为黄地老虎。
学名Agrotis ypsilon(Rottemberg)。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
成虫体长16~23毫米,翅展42~54毫米;额部平整无突起,雌蛾触角丝状,雄蛾双栉齿状,分枝渐短,仅达触角之半,端半部为丝状;体翅暗褐色,前翅前缘及外横线至中横线部分,有的个体可达内横线,呈黑褐色。肾形斑、环形斑及棒形斑位于其中,各斑均环以黑边,在肾形斑外,内横线里有一明显的尖端向外的楔形黑斑,在亚缘线内侧有两个尖端向内的黑斑,3个楔形黑斑尖端相对,是主要识别特征。后翅色淡,灰白色,脉及边缘呈黑褐色。
卵扁圆形,纵脊20~25条;初产色乳白,渐变淡黄,孵化前褐色。末龄幼虫体长37~50毫米,头宽3.2~3.5毫米。体色较深。由黄褐色乃至暗褐色不等。背面有淡黄色纵带,表皮粗糙,满布大小不等的稍突起的颗粒,尤以深色处最明显,大的颗粒粗于刚毛。头部黄褐色至暗褐色,变化很大,颅侧区有不规则的黑色网纹,唇基为一等边三角形,颅中沟很短,额区直达颅顶,呈单峰。腹部各节背面的毛片后比前两个要大3倍左右;气门后方的毛片比气门大1倍多,气门棱形,气门片黑色。腹足趾钩15~25个,除第一对腹足有时不到20个外,其余腹足趾钩均在20个以上。臀板黄褐色,有两条明显的深褐色纵带。
蛹体长18~24毫米,红褐色乃至暗褐色:第一至三腹节无明显横沟,第四腹节背侧面有3~4排刻点,第五至七腹节的背面刻点较侧面大,尾端黑色,有尾刺一对。
年发生的世代数由北向南递增,长城以北每年2~3代,华北3~4代,江淮4代,西南4~5代,广西、台湾6~7代。全国大多数地区的越冬各代成虫发生期南北互相衔接,当地无论发生几个世代,都以最早发生的一代危害最重,其后各代种群数量骤减,在生产上不造成灾害。
越冬代成虫在日平均气温达5℃时始见活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进入盛蛾期(见)。成虫白天隐藏在玉米、高粱、芦苇等草垛、田间草丛、土块缝地等阴暗处;夜间活动有两个高峰:19~23时为取食、交配活动高峰,早晨2~4时为产卵、迁移或寻找隐蔽场所的活动高峰。晚间只要温度条件能满足需要,一般5级以下的风力或小雨对其活动无影响。成虫喜食花蜜、糖醋液及其他发酵物。对黑光灯也有较强趋性。诱测时,越冬代成虫,在多数地区主要趋向糖醋液,这种现象主要是受当地蜜源植物多少的影响所致。
成虫喜选择粗糙、多毛的表面产卵。有追踪小苗产卵的习性。卵多散产在刺菜、灰菜、小旋花、吐鲁酸、酸模、叶蓼等杂草上和苕子、红花草等冬季绿肥上。以3厘米以下的幼苗叶背面或嫩茎上(杂草或作物)卵量最多。当田间杂草很少时,卵多产在田内残留的枯草秆、根茬或土块上,因此可用掏土及棕丝诱卵等办法查卵。卵在干燥和短期淹水后仍可孵化。雌蛾一生可产卵6~7次,计800~1000余粒。
幼虫一般为6龄,但也有7~8龄的个体。1~2龄幼虫昼夜均在寄主植物的心叶处取食,将心叶咬成针孔状,叶片展开后呈筛孔或排孔状;3龄后即潜入作物、杂草根部附近的表土干、湿层之间,夜间或清晨为害作物;4龄以后,常把茎叶咬成缺刻,嫩茎不全咬断,造成枯心;5龄以后,开始切茎,并能将幼苗拉入土中取食,此时如植株的茎已木质化,则爬至植株顶端取食。3龄前取食量小,只占全幼虫期食量的3%左右,4龄以后食量剧增,4~6龄幼虫食量占全幼虫期食量的97%,此时遇食料不足时可迁移为害。1~3龄幼虫浸水48小时死亡。4~5龄幼虫浸水32小时全部死亡。幼虫老熟停止取食后,即潜入土内,分泌粘液筑成土室,蜕一次皮变成蛹,蛹在土室内头部向上。化蛹深度与土质、土层松紧及土壤湿度有关。一般土室顶端距土表3厘米左右。
中国从1980年起用标记回收方法研究,已明确它从南向北迁飞的路线。25°N以南是中国长江流域以北为害区的虫源地区,成虫从虫源地区交错向北迁飞为害。
中国北方严重害区多是沿河、沿湖的低洼地、内涝区、河川滩地及常年灌区,丘陵旱地则极少发生。当地前一年积水面积大,发生面积也大。前一年晚秋至当年早春退水的地区受害最重,退水过早过迟的地区受害轻,原因是退水早可以秋播小麦,小地老虎发生时,小麦已拔节;退水迟的地区土壤含水量过高,不适于成虫产卵和幼虫生育。北方灌溉粮棉地区,在小地老虎越冬代成虫盛发期,常有一定的虫源基数,如此时期降雨量大或灌水,当年受害就重。沙土地里幼虫少,沙壤土、壤土、粘壤土里幼虫多,为害重。前茬作物以及蜜源植物和杂草的多少,都影响它的发生为害程度。春季2~4月份气温高,越冬代蛾发生早,卵和幼虫的发育进度也快。
发生期短期预测常采用:①历期预测法:从田间查到卵高峰日起,根据气象预报加上卵期和1龄幼虫期,即为2龄幼虫盛期。也是防治适期;或根据诱蛾出现的有效蛾蜂日,加上卵期和1龄幼虫期,预测防治适期。②积温法:根据有效积温及其计算公式,计算卵高峰日后的防治适期。中期预报通常采用:①期距法:根据当地历年资料(至少5年)找出越冬代第一次蛾蜂与防治适期(卵孵化80%或2龄幼虫盛期)之间的平均期距。②数理统计预测法:根据当地多年资料,选择相关显著的因子,建立适合当地的预测式。根据虫源数量、气候和环境条件,可进行综合判断,作出发生量预测。如越冬代有效蛾量和雌蛾比例常年平均值显著增加,则可构成大发生或严重发生的基数。上一年秋季雨水较多,沥涝面积大,则发生面积大。越冬代产卵盛期及幼虫孵化盛期,雨水调和或大面积灌水,有利于发生。耕作粗放,杂草丛生,发生严重。
学名Agrotis segetum Schiffermüller。在苏联、日本及非洲一些国家造成危害,是中国西北部的主要害虫。在黄(河)淮(河)海(河)地区与小地老虎混合发生,常造成危害,在华东沿海棉区有逐年加重趋势。
成虫体长14~19毫米,翅展32~43毫米;额部有钝锥形突起,中央有一凹陷;雌蛾触角丝状,雄蛾双栉齿状,分枝长而向端部渐短约达触角2/3处,端部的1/3为丝状;前翅黄褐色,全面散布有小褐点,各横线为双条曲线,但多不明显,变化很大,肾形斑、环形斑及棒形斑均很明显,各具黑褐色边而中央为暗褐色;后翅白色,前缘略带黄褐色。
卵扁圆形,底平,高0.44~0.49毫米,宽0.69~0.73毫米。纵脊波状弯曲40条以上,其中达到精孔区的约有15条,横脊15条以下组成五角形或六角形的网状花纹;卵色黄白到红黄,精孔区斑及横带橙色。
小地老虎(a.b.c)和黄地老虎(d.e.f)幼虫的特征比较
末龄幼虫体长33~45毫米,头宽2.8~3毫米。体淡黄褐色,背面有浅色条纹,但不明显,表皮多皱纹而淡。头部黄褐色,颅侧区有略呈长条形的黑褐色斑纹,唇基三角形底边略大于斜边,无颅中沟或仅有很短一段颅中沟,额区直达颅顶,呈双峰;腹部各节背面的毛片,后两个比前两个稍大,第一至七腹节的气门后方的毛片比气门大约一倍,第八腹节气门的大小与气门后方毛片约相等。气门椭圆形,围气门片黑色,气门筛颜色很浅。腹足趾钩为12~21个,臀足为19~21个,臀板上具有两大块黄褐色斑,中央断开,小黑点较多,基部及各刚毛间均有分布。
蛹体长16~19毫米,红褐色;从侧面看腹部不隆起,第一至三节无横沟,第五至六节前缘的点刻背面和侧面大小一致,第四腹节背面有稀少而不明显的点刻,第五至七节有很密的小刻点9~10排,腹部末节有较粗的尾刺1对。
中国各省区黄地老虎的发生世代数不同,辽宁、新疆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河北坝上地区年生2代;新疆南部、甘肃河西、河北、北京年生3代;黄淮地区及华东沿海年生4代。一年中春秋两季为害,但春季为害比秋季重。大多数地区春季第一代幼虫为害春播作物幼苗。在新疆及华北地区末代幼虫为害白菜、萝卜等冬菜、过冬绿肥及冬小麦。
各地多以幼虫(个别以蛹)越冬,越冬场所为麦田、绿肥、苜蓿、冬白菜、冬油菜、休闲田以及田埂、沟渠、堤坡附近等,一般田埂密度大于田中,田埂、沟渠、堤坡的向阳面密度又大于向阴面。越冬深度一般为2~15厘米,而以7~10厘米最多。在沙质土或经过翻耕土中较深,在粘土或没有经过翻耕的板结土中较浅。从新疆看,北疆越冬较深,南疆较浅。4~6龄幼虫均可越冬,3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末龄幼虫移动到距土表3厘米左右深处做土室化蛹。4~5龄幼虫再次取食麦苗或杂草,约在4月上中旬至老熟后再潜入土中化蛹,蛹期20~30天。4~5月为各地发蛾盛期,黄(河)淮(河)海(河)地区越冬代成虫发生期及第一代幼虫为害期比小地老虎迟约20~30天。
成虫白天潜伏在土块下或作物叶丛下部,傍晚飞出取食花蜜作为补充营养,在新疆越冬代成虫主要蜜源植物有马兰、沙枣、葱、洋槐、紫穗槐、向日葵等。对糖醋液及其他发酵液的趋性也很强,对黑光灯也有很强的趋性。卵散产在作物或杂草幼苗、土块、或枯枝根茎上。喜产在芝麻、苘麻上。一个叶片上常10~30粒成堆。一头雌蛾一般产卵1000粒左右,多的可达2000粒以上。第一代卵期5~7天。
春季幼虫为害,1~2龄幼虫在作物或杂草的嫩心叶处昼夜取食,将叶片咬成小米到豆粒大的洞孔。3龄以上幼虫,白天躲在被害植物根部周围的松土里,夜间出来活动为害,4龄以上为害棉花顶牙,形成无头棉,过几天长出疯杈,俗称“公棉花”。为害玉米、高粱时,低龄幼虫将嫩叶咬成小洞,或把卷着的心叶咬穿,叶片展开后形成排孔。当虫龄较大时,可将幼苗茎基部接近地表的地方咬断,幼苗大时则咬成一洞孔,造成枯心。秋季为害冬白菜、冬油菜时也常咬断茎部,造成缺株或咬断生长点只留两个肥大的子叶。在新疆,较大龄的幼虫在白菜卷心前,常从菜帮基部蛀入白菜心内,导致软腐病的发生。大龄幼虫还能钻蛀马铃薯的块茎。早播小麦也常遭受严重危害。
棉花、玉米、高粱、麻、甜菜、花生等春播作物,多在播种出苗后受害,定苗前后受害最重。播种出苗前可清除杂草以减少地老虎产卵和断绝早期幼虫食源,减轻受害。棉田的前茬是绿肥,地老虎密度大,播耕后灌水,对棉花保苗有良好作用。结合秋耕进行冬灌可以消灭越冬幼虫。在红麻播种后立即灌水,经一昼夜排干,也可收到较好效果。根据黄地老虎越冬幼虫聚集田埂化蛹习性,在大部化蛹时,铲埂灭蛹。在棉田中套种芝麻、苕子、红花草等,可诱集地老虎产卵,减少出苗后药治面积。用甲胺磷乳油、辛硫磷等农药浸种,可防止为害。长江流域绿肥翻耕前,可喷撒敌百虫以保护棉苗出土后不受害。出苗后可施用嘧啶氧磷、嘧啶磷,辛硫磷等制成的毒土,在2龄盛期,顺行撒施。春播作物出苗后,孵化盛期喷撒敌百虫(高粱忌用,防止药害),蔬果磷、二嗪磷,以及拟除虫菊酯类等均可达到保苗目的。用麦麸、豆饼、鲜草、菜叶等混以敌百虫制成毒饵,傍晚撒于田间亦可控制危害。烟草、甘薯、番茄、辣椒、黄瓜、茄等,移栽前田间幼虫已经存在或已超过3龄,进入暴食期,移栽后立即严重受害。对这类作物宜在前茬为撒播密植的油菜、小白菜等,收获后,立即灌水喷药粉;或将残留菜叶收集成堆拌以药粉,诱杀幼虫,以利保苗;移栽时,秧苗周围撒施药粉;或用敌敌畏、二嗪磷、辛硫磷等药液浇根,保护秧苗。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