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豆野螟

已知寄生物不少于10种,中国有分距姬蜂、稻苞虫寄蝇和一种尚未定名的卵寄生蜂。当百朵花虫数达40头以上、其中2龄幼虫占50%左右时起,用敌敌畏等有一定熏蒸作用的农药兼喷植株、落地花,隔周1次,连续2~3次能较好地控制为害。拟除虫菊酯类、杀螟硫磷、苏芸金杆菌也有效。豇豆品种TVu946、绿豆品种ML194对豆野螟抗性高;凡数荚挨靠、花序梗短或荚长籽大者为感虫品种。

豆科作物花、荚钻蛀害虫。学名Maruca testulalis Geyer。鳞翅目,螟蛾科。分布于热带、亚热带的豆作生产国;中国的亚热带、温带各省区都有分布。还可加害苏木科、胡麻科、锦葵科和含羞草科植物。

成虫体长10~13毫米,翅展20~26毫米。前翅烟褐色,从外缘向内有大、中、小透明斑各一块;后翅近外缘1/3处深褐,其余为一大块透明斑,在前缘近基部有小褐斑两块;停息时两翅水平展开;雄虫腹部末端有一小丛灰黑毛(见图)。卵扁平,长约0.6~0.9毫米米。初透明,不易找到;后渐橘红。卵壳上有六角形网状花纹。幼虫共5龄,1龄头壳宽0.197毫米,下龄头宽为前龄之1.63倍。初孵幼虫长1,0~1.5毫米,末龄13.0~15.0毫米,体黄绿有时带紫;中后胸背板前排各有毛片4个,各生两条刚毛,后排有斑两个,无刚毛;腹节背面毛片前4后2,各有一毛;趾钩双序缺环;毛片和斑棕褐。蛹长11~13毫米,体色由淡黄绿向棕褐转变。翅芽伸至第四腹节,触角、中足胫节和下颚等长,伸至第十腹节,棘突褐色,有臀棘8枚,末端向内卷曲。

陕西武功年生4~5代;福建6~7代;杭州7代,以1~3代为害最大。羽化后1~2天内交配,有适宜补充营养时,产卵前期3~4天,第六至第八天产卵量较集中。气温低于22℃孵化率低。日均温22℃时卵期4天,28~29℃时2~3天。成虫在豇豆上偏爱产卵的部位依次为花,萼管,离痕,端梢,荚,也产于叶背。初孵幼虫从花瓣缝隙钻入花内,少数从花瓣蛀入。1~3龄常群居,4~5龄嗜自残。粪便排于蛀孔外。幼虫发育期与日均温关系的对数回归方程为Y1=3.5825-1.7766x。多数末龄幼虫离植株在土表以细土、枯枝、败叶缀结土室,再在其中作茧化蛹。蛹发育历期与日均温关系的对数回归方程为YP=3.8118-2.0800x。在寄主缺乏、气温不适时,成虫能远距离迁飞。成虫趋光性弱,昼伏豆丛或辣椒等作物丛中,遇惊作近距飞行。已知寄生物不少于10种,中国有分距姬蜂、稻苞虫寄蝇和一种尚未定名的卵寄生蜂。

当百朵花虫数达40头以上、其中2龄幼虫占50%左右时起,用敌敌畏等有一定熏蒸作用的农药兼喷植株、落地花,隔周1次,连续2~3次能较好地控制为害。拟除虫菊酯类、杀螟硫磷、苏芸金杆菌也有效。豇豆品种TVu946、绿豆品种ML194对豆野螟抗性高;凡数荚挨靠、花序梗短或荚长籽大者为感虫品种。成虫喜选菽麻Crotalaria juncea L,上产卵,可视为诱集寄主。

豆野螟

豆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