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甘薯叶甲

取食甘薯等作物叶片的害虫。又名甘薯金花虫。学名Colasposoma dauricum Mannerheim,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和丽鞘亚种。鞘翅目,叶甲科。分布亚洲各地。指名亚种在中国除西藏未见外,遍布各省区,主要分布于北方,是小麦的重要害虫;丽鞘亚种只分布于华南、西南及华东。主要为害甘薯及蕹菜、棉花等,亦可食小旋花、五爪金龙等杂草。

取食甘薯等作物叶片的害虫。又名甘薯金花虫。学名Colasposoma dauricum Mannerheim,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和丽鞘亚种。鞘翅目,叶甲科。分布亚洲各地。指名亚种在中国除西藏未见外,遍布各省区,主要分布于北方,是小麦的重要害虫;丽鞘亚种只分布于华南、西南及华东。主要为害甘薯及蕹菜、棉花等,亦可食小旋花、五爪金龙等杂草。成虫体长约6毫米,短椭圆形,蓝黑、蓝绿、紫铜或红黑而具金属光泽;丽鞘亚种多数具紫铜带蓝色三角形斑。触角丝状,基部6节有蓝色金属光泽,端部5节黑色。雌虫鞘翅外侧的肩胛后方直达鞘翅中部有短脊状横皱褶;雄虫无明显皱褶,较光平(见图)。卵长约1毫米,长圆形,微带黄绿色。末龄幼虫体长9~10毫米,粗短圆筒形,头部淡黄褐色,胸腹部黄白,腹部各节被棕红色短刚毛。胸足3对,短小。蛹长5~7毫米,短椭圆形,乳白色,后足腿节末端生有黄褐色刺,大小各一,腹末有刺6个。

浙江、福建、江西、四川等省年生一代,以幼虫在寄主田土下15~25厘米深处营土室越冬,翌年在土室内化蛹、羽化。雨后新晴成虫大量出土,大都在8~10时及16~18时食薯苗,在湿润的土表及麦穗下部无叶鞘包围的茎部、残留的麦茎及枯薯藤等处咬孔、产卵。卵成堆,产后分泌胶状物封孔口。成虫有假死性,耐饥力强,飞翔力弱。初孵幼虫落地钻入湿土,食薯根或啃食薯块表层,形成弯曲隧道,一般只影响薯块外观。相对湿度50%以下时,幼虫不活动,故干燥薯田受害轻。土温降至20℃以下时,幼虫钻入土层深处越冬。稻薯轮作、冬季翻耕是消灭越冬幼虫以减轻翌年为害的根本措施;扦插薯苗时,可用杀螟硫磷或氧乐果稀释液浸苗,晾干后扦插;当田间成虫骤增时,可用氧乐果、敌百虫、拟除虫菊酯类等喷施。

甘薯叶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