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收藏  点赞 

黄麻桥夜蛾

主害黄麻、以成虫为害桃、葡萄、柑橘等果实的多食性虫。又名印黄檀桥夜蛾。学名Anomis sabulifera Guenée。鳞翅目,夜蛾科。分布于日本、印度次大陆、澳大利亚、南太平洋诸岛、非洲及中国长江流域和华南的主要黄麻产区。幼虫食害黄麻叶、花蕊和嫩果,发生严重时,黄麻可减产20~30%,种子减收30~50%,长果种受害重于圆果种。

主害黄麻、以成虫为害桃、葡萄、柑橘等果实的多食性虫。又名印黄檀桥夜蛾。学名Anomis sabulifera Guenée。鳞翅目,夜蛾科。分布于日本、印度次大陆、澳大利亚、南太平洋诸岛、非洲及中国长江流域和华南的主要黄麻产区。幼虫食害黄麻叶、花蕊和嫩果,发生严重时,黄麻可减产20~30%,种子减收30~50%,长果种受害重于圆果种。

成虫体长11~17毫米,翅展28~37毫米,体淡茶褐色,前翅淡褐色,满布小黑点,内横线、外横线呈深酱色,外缘中部向外突出,缘毛淡褐,有5个明显黑斑;后翅灰棕色。卵半球形,绿或淡绿色,长径约1毫米,表面有纵横交叉细隆起线。幼虫身体较细长,色黄绿,气门上下各有断续的黑色阔带,背面和侧面有明显黑毛突,围以灰白色圈,第一、二对腹足小,第三、四对腹足发达,行动似尺蠖。末龄幼虫体长30~35毫米。蛹暗褐色,长约17毫米,背面多皱褶,粗糙,后胸及1~8腹节背面满布小刻点,4~7节的刻点大而密,腹部末端有钩刺4对。在地面落叶或麻梢叶片、嫩茎上化蛹。

浙江萧山、海宁麻区年生4~5代,田间世代重叠。成虫6月始见,11月终见。卵和幼虫7月中、下旬始见,8、9两月最多。成虫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和补充营养习性。羽化后成虫即交配,产卵前期1~2天,日均温度15℃以下不产卵,15~20℃产卵量显著增加,20~25℃大量产卵。一头雌虫产卵400多粒,最多700多粒,散产于叶背,少量产于嫩茎和叶面。成虫寿命12~18天,卵期2~4天。幼虫常吐丝下垂,受震弹跳落地,暴风雨能将大量幼虫冲落地面而死,幼虫期13~17天。末龄幼虫在土面落叶下化蛹,蛹期8~28天。用灯光诱蛾;幼虫3龄前喷施敌百虫、甲萘威、甲胺磷;田间释放澳洲赤眼蜂等均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