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头虫科幼虫的统称,多为多食性地下害虫。鞘翅目,叩头虫科。在中国近200种。主要为害麦类、玉米、高粱、谷子、棉花、麻类、烟草、马铃薯、蔬菜。以沟金针虫和细胸金针虫分布最广。沟金针虫学名Pleonomus canaliculatus Faldemann。分布于蒙古以及中国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辽宁、陕西、甘肃、北京等省市。成虫雄虫体长14~18毫米,宽3.
叩头虫科幼虫的统称,多为多食性地下害虫。鞘翅目,叩头虫科。在中国近200种。主要为害麦类、玉米、高粱、谷子、棉花、麻类、烟草、马铃薯、蔬菜。以沟金针虫和细胸金针虫分布最广。
学名Pleonomus canaliculatus Faldemann。分布于蒙古以及中国的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辽宁、陕西、甘肃、北京等省市。成虫雄虫体长14~18毫米,宽3.5毫米;雌虫体长16~17毫米,宽4~5毫米。雌雄成虫体形扁平,黑褐色。全身生有金黄色细毛;头扁平,触角近锯齿状,雌虫11节,长约为前胸两倍,雄虫12节,长达翅鞘末端,雌虫后翅退化,雄虫足细长(见图)。卵椭圆形。长约0.7毫米,宽约0.6毫米,色乳白。初孵幼虫体乳白色,头及尾部稍带黄色,体长约2毫米。末龄幼虫体长20~30毫米,宽约4毫米。体节宽大于长。从头至第九腹节渐宽。体黄色,生有同色细毛。头前部及口器暗褐色。头扁平。由胸背至第十腹节,每节背面正中有一条细纵沟。尾节黄褐色,稍向上弯曲。末端分叉,叉内侧各有一小齿。足3对,大小相等。裸蛹,黄色,纺锤形。雌蛹长16~22毫米。雄蛹长15~19毫米。
沟金针虫
三年多完成一代。末龄幼虫于8月上旬至9月上旬化蛹,蛹期16~20天,羽化后的成虫当年即在土中越冬。次年春季气温回升,成虫开始活动,傍晚出土交配。雄虫多停留在麦叶上。卵多产在麦根附近3~6厘米深的土层内,卵期约35天,6月全部孵化为幼虫。幼虫期最长,在土中活动为害植株根部。黄(河)淮(河)海(河)地区10月下旬开始向土层深处越冬,早春10厘米土温达6℃左右时,开始上升活动。3~4月间是为害盛期,主要为害返青麦苗和春播作物。夏季土温上升到21~26℃时,又向深层土中移动;秋季温度降低,又上升活动为害秋播小麦。春季雨水较多,土壤墒情好,对金针虫活动有利,为害加重。3~4月雨量偏多(如淮河流域),表土层过于潮湿,金针虫反而向深处移动,暂停为害。
学名Agriotes fuscicollis Miwa。分布在日本以及中国的河北、山西、山东、河南、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等省区。末龄幼虫体长约23毫米,宽约1.3毫米,淡黄色有光泽;头扁平,口器深褐色;尾节圆锥形,尖端为红褐色小突起,背面前缘两侧各有一褐色圆斑,有4条褐色纵纹。裸蛹,黄色,长8~9毫米。主要发生在沿河过水地,高温、干旱几不发生。两年一代,少数3~4年一代,以成虫和幼虫越冬。幼虫为害返青麦苗和早播作物,以5月份为害最烈。在东北、甘肃等地主要为害春小麦等。末龄幼虫6~8月间化蛹,蛹期10余天,羽化为成虫后,即在土中潜伏越冬,部分幼虫9~10月为害秋播麦苗,11月下旬越冬。成虫在3月开始出土活动,交配产卵于土中,卵期19~36天。
通常采用精耕细作,在金针虫为害期适当灌水;或用辛硫磷、甲基异柳磷拌种控制为害。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